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家校共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并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以迅猛之势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家校共育就成为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1-017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1.165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而成功的教育则是将各种力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尤其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而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融入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家校共育才应该是学校以及家庭需要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家校共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以及身心规律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并不成熟。因此,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向上是否保持一致,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虽然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因此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必须要统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以及教学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有利于各种教育力量的互补
   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各不相同,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比如,学校教育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完善的教育设施,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科学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独有的生活化教学途径却能使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渗透性更强。这样一来,如果一方无法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时,另一方就可以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以及效应叠加。
   (三)有利于实现教育力量的衔接
   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充分实现了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完整衔接,也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课堂限制,使教育时间得到延伸,从空间上来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实现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互补。这就改变了单纯学校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使学生在多方面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家校共育的具体措施
   尽管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仍然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但是这二者又谁也不能替代谁,因此,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就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
   (一)构建公共的交流平台
   在学校教育中,常常是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如果只依靠教师来进行管理,那么管理效果必定不会理想,这是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公共交流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QQ、微信等公共平台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家校交流方式,教师可以在班级群里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与家长进行讨论与交流,也可以在班级群里发布班级事务的安排信息,切实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
   (二)有效促进管理信息的交互
   通过公共交流平台的应用,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与途径,家长可以知道更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情况与信息,而教师也可以掌握更多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表现状况。教师及家长都要积极维护这种交流方式,使教师与家长都能时刻了解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发展动态,从而能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公共交流平台的应用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也应该被纳入平台交流中来,使学生在平台交流中与教师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互动與信任。
  参考文献:
  [1]侯继红.试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J].学周刊,2018(11).
  [2]朱静.“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8(1).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冉兴星(1981.1—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香海霞(1982.10—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普通高中“互联网+”家校共育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4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