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境透视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地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质量的必由之路。分析地方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均衡利益诉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地方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04-02
   2017年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行业协同共进、合作发展,才能持续深入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出地方认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一、困境: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效果堪忧
   (一)利益诉求不对等,校企合作基础薄弱
   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产教融合的政策,但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因地制宜,出台产教融合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地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教融合较难实施和落地。企业本质是逐利的,追求成本最小化及利润最大化;而地方高职院校本职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由于出发点不同,往往导致校企合作基础脆弱,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均衡,权利、职责划分不明确,容易引起权利争夺、责任推卸。地方企业往往利益唯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限,协同育人更是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融通壁垒森严
   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地方产业。但地方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布局时,没有深入开展调研,对地方产业布局和产业急需的人才把握不准,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已设置的专业之间壁垒森严,融通不顺畅,没有结合地方产业实际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产业的需求,导致出现培养的人才地方留不住、企业用不上的尴尬局面。
   (三)协同育人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地方高职院校师资大部分缺乏企业一线生产和管理经验,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未系统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往往教学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传授技术。企业行业与地方高职院校合作时,往往只是表面上签一个合作协议,口号响、落实差,企业参与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同时,地方高职院校对地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过场、不扎实;国家政策文件领悟不透彻,不能及时按照国家或行业职业标准引入新工艺、新技术,没有系统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老化、窄化,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对策:产教融合促进内涵建设,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探寻利益交点,夯实合作基础
   产教融合政行校企各方主体利益诉求有差异,但对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共同的需求,融合还是有基础的。要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关键要权衡各方的利益。
   1.出台政策法规保障合理诉求
   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相关文件,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保障企业权益,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促进企业发挥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地方政府应让行业协会有拥有话语权,担起产教融合的责任、义务,让行业协会牵头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地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充分融合,减少学校与单个企业合作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2.构建长效机制激发内驱动力
   由政府牵头成立地方职教集团或校企联合会,成员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沟通协调活动,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层面的合作,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各合作主体亦可就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展开协商交流,政府居中统筹协调,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行业协会协调企业配合。地方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对接。
   (二)优化专业机构,促进内涵建设
   1.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专业设置应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2],构建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评估学校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匹配度、培养的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明确专业调整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2.对接产业,发展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若缺少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特色专业支撑,仅靠扩大规模,发展必然难以持久。地方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瞄准地方主导优势产业,遴选与之相契合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建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在产教融合上主动作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
   (三)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应健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推行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课程改革
   一是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二是校企共建共享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支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三是校企共同编撰工作手册式的实训教材,将实训操作流程简化、优化,让学生融入真实的工作氛围。
   3.推进协同育人
   一是不断完善人才交流机制,畅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和互派,让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成长;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共同研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三是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线建在学校,将教学基地设在企业,切实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三、结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
   地方高职院校要以优质高等专科院校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契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瓶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吸引产业要素的广泛集聚,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创新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政府信息公开专栏[Z],2017-12-19.
   [2]王武林,倪永宏,范丛山.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18.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