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常晓宇

  [摘要]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既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又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充足、结构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与项目匹配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等,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常晓宇(198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就业创业专项)“吉林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81085J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76-05
  当前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各种新行业、新产业蓬勃发展,目不暇接的新工作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求职者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逐渐将人才培养思路“向内转”,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产教融合是效果较为显著的改革措施之一。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了校、企、政多方协同育人格局,实现了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自身办学成本,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了多方共赢。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超出预期的地方,既没有完全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也制约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升级。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从产教融合的视域出发,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与措施。
  一、产教融合理念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理念的核心强调产业与教学的合二为一,即学生摆脱了单一角色,成为“受教育者+工作者”,这样的双重身份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对于学生、院校和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产教融合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拉出来,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这样的授课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尽早消化所学知识,并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属于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于实际生产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会有所感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难题,并在过程中形成发散性思維、创新性意识,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最终在逐渐趋同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其次,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育人主体更加多元,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参与其中,这样就形成了多方协作的育人格局。借助产教融合模式,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全面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技能,同时院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此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注入来自多方动力源泉,使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都能围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最后,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育人格局趋同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技能、素质也出现了同质化发展的趋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竞争的压力。而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则突出了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生源状况等,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应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自身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和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如果全方位审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仍会发现不少弊病和不足,制约、限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全面快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需要让学生接受高强度的实践性课程训练。但当前一个时期,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表现就是课程仍以理论性、讲授性课程为主,缺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并促进创业项目从构建变为现实、顺利落地,在市场竞争中接受真正的考验。因此,一个创新项目从理念变为现实,中间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而在校学生只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缺少各种资源。目前来看,包括政府、社会、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在内的多方虽然也在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而努力,但在一些具体的相关政策、制度、激励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优质创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和投产,挫伤了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充足、结构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这对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选择、确定创业项目,实施具体的创业计划,而且还要具备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创业得失的能力。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师自身素质和能力都不足以完全胜任这项工作,而且院校在校外创业导师引进、聘任等方面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实现这些功能都必须紧紧围绕专业教育来进行。但就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势而言,虽然各地都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整体质量不高,或多或少地存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个别院校盲目跟风,为了创业而创业,这种教育模式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業技能,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学校原有的专业教育发展质量,甚至对宏观育人模式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利器”,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
  第一,全面覆盖与定点突破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特殊性,加之,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点也有所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按照“全面覆盖、定点突破”的原则,分层分类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一方面,针对低年级全体学生采取普惠性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院校可以与企业相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程授课模式,向学生讲授最基础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自觉完成就业理念从就业者向创业者的转变,为后续开展创业活动打好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院校要注重与行业协会、企业专家等展开密切交流,确保各种基础性、普惠性、实践性创业课程要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要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同步提升,也要确保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针对创业愿望强烈、创新意识突出的学生采取“定制化”培养模式,以实际项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定点突破”。各学院内部设定测评和选拔标准,筛选出一批创业实践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对其开展定制化培养。具体来说,校企合作设定一部分优质创业项目,并吸纳学生加入,在尊重学生创业意愿的前提下,实行创业项目和学生二者“双向选择”机制,再按照项目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既包括校内教师,又涉及一部分校外的兼职导师),以团队开展实际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突出“团队学习、对话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快速提升创业技能。
  第二,“普惠+定制”相融合,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和重要抓手,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兼顾不同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本着“校本自给为主,多元引进为辅”的基本原则,构建多种类别、多个层次、多种途径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院校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自身专业设置,构建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创新创业课程。高职院校并非纯粹为了创业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专业和产业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院校首先应基于该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化管理,即构建完善的增删程序,以确保创新创业课程能够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二,充分利用并整合企业、行业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从创业理念构思到项目顺利落地投产,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也需要多种资源。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工作环境,将顶岗实习、工作结合等模式与现有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有所感悟和提升,主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浪潮,构建信息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创新课程可以充分借助各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如院校可以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库,通过云课程、公开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设置与项目匹配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专题研讨”“实践模块”“实战模块”五大课程知识模块,丰富“四库”(项目库、习题库、案例库、实验库)建设等,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既可以打破时空对学生的限制,同时也适应了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实际特点。
  第三,基于优质创业项目,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唯一标准,也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基于传教融合理念,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智力资源与社会多方资源以及多方面创业人才的有效融合。
  一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基地。院校可以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在现有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学院,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从创业理念萌发到创业项目落地整个链条上的全方位服务,打造集“空间+教研+活动+孵化+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型众创空间实践平台,作为项目实践、团队学习、创业活动、创业竞赛、创业孵化、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源整合的平台。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具体来说,院校可以依托行业协会、企业在校内设立“校中厂”,在企业中设立“厂中校”,构建一种“校内有厂、厂内有校、校厂融合”的实训模式,让高职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激发内在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   第四,完善与项目匹配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层次和育人水平的重要抓手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智力资源。
  一方面,构建“三层网络”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原有的校内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和研究团队构成“教师网络”,在这一基础上,院校通过与多方协作,实现优秀人才的共享、交流,如选拔本校和兄弟院校完成创业项目者构成“同行网络”,由优秀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创新创业的精英人士构成“教练网络”。院校通过上述三层师资网络,满足不同创业项目的多样化需求、學生提升自身创业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考核机制,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激励。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完成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模块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机衔接,完善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及专业技术晋升支撑体系。此外,院校还应支持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将科技成果转让,满足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合理诉求,解决其后顾之忧。
  第五,完善基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产教融合强调院校与多方之间的合作,因此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改变过去以院校单方评价为主的制度,构建更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一方面,在创业项目外部,基于项目导向和市场化原则,按照创业项目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表现,构建起以院校、政府、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多个主体在内的立体化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地考量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在创业项目内部,构建创业导师评价、项目成员自评以及同行互评的评价机制,让更多的项目在比较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尤其是要注重院校项目与企业项目之间的横向比较,尽可能深入地剖析学生创业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看清行业发展动态和自身所处的位置,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和强化。
  [参考文献]
  [1]曹承龙,胡善珍,夏承龙.“双创”驱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路径与实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6):100-104.
  [2]董志国,张冬冬,阎斌伦,等.优化产教融合模式 服务海洋渔业产业——地方高校涉海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82-83.
  [3]杜刚,沈文其.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0):96-99.
  [4]黄辉.基于双基地实践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97-99.
  [5]黄娉婷.高职院校理工科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创业中心的启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0-61.
  [6]李海申,苗绘.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25-31.
  [7]孟新,胡汉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评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4-151.
  [8]孙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汽车专业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22):277-278.
  [9]杨红梅,蔡南武,冯路路,等.产学合作育人机制下人才培养和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30-31.
  [10]张举.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双创孵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例[J].山西农经,2017(24):107-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