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肺复苏术发展史回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肺复苏术是临床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每个年代的指南对此项技术的操作细节均有细微的变动。现笔者对这些变动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归纳,使之在心肺复苏教学和实践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回顾;临床;指南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常用技术,也是部分发达国家对本国公民实行科普的一项技术。本篇对此项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1 心肺复苏术的出现
  1878年Boehm首次报道胸外按压术。20世纪50-60年代Peter Safar与James Elam共同创造了由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徒手胸外按压组成的心肺复苏术CPR。前者于1957年出版了《急救ABC》一书,并被称为现代心肺复苏术之父。但他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志愿者进行的实验。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挽救生命的案例尚未报导,此时心肺复苏术还处于理论阶段。直到1960年,Kouwenhoven等报道了利用胸外按压方法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标志着现代胸外按压术的开始。
  2 心肺复苏术的发展
  1974年,ABC步骤急救培训法被美国心脏协会(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采纳,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此后在1980年、1986年、1992年进行过三次修订并再版。在此期间,CPR从心泵机制到胸泵机制,从低频浅按压到高频深按压,从低按压/通气比到高按压/通气比发展。
  与此同时,欧洲复苏委员会(ERC)也于1992年颁布了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并于1996年、1998年进行过两次修订。其他国家也在美国或欧洲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心肺复苏指南,因此,各国指南并不统一。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复苏委员会、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等国家相关组织发起成立了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
  3 心肺复苏术渐趋成熟
  2000年,AHA、ILCOR共同参与的心肺复苏指南论据评估会议在美国举行,发表了第一个国际CPR指南(《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此后每五年制定并公布《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该文献成为业界开展CPR培训和急救的权威文献。
  具体归纳见下表(80年代之前心肺复苏步骤为ABC,80年代及以后发展为ABCD,表从80年代始):
  80年代90年代2000年指南2005年指南2010年指南2015指南
  基础生命支持BLS步骤ABC+D(电除颤或药物)ABC+D,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但1998年有人提出CAB顺序[3]ABCD(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7]ABCD[8]CAB+D,心停4min内恢复其循环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超过10min未实施CPR,复苏成功率几乎为0[10]同前,并指出确认现场安全后CAB+D[12]
  专业者判断呼吸循环时间判断呼吸<10S,判断循环<10S判断呼吸<10S,判断循环<10S总共<10s同前同前同前
  开放气道方法抬颏-仰头法、膈下冲击法等抬颏-仰头法抬颏-仰头法抬颏-仰头法指出特例—脊髓损伤:托颌法同前同前
  清除口腔异物手指清除,腹式冲击法手指清除,腹式冲击法手指清除见到異物阻塞时再用手指清除,手指用指套或纱布保护,另一只手分开舌和下颏[8]同前,并指出接触体液时戴手套[10]同前
  首选人工呼吸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8]不提倡口对口人工呼吸方式,提倡气囊—面罩等通气[10]同前
  吹气时长吹两大口气,每次1.5s1-1.5s缓慢吹气,时间达到2s以上缓慢吹气,时间达到2s,避免吹气容积太大[8]缓慢吹气,时间1s以上,避免过度通气同前
  判断吹气的有效性胸部有抬高同前同前同前同前同前
  吹气频率10-12次/分10-12次/分10-12次/分成人10-12次/分,儿童及婴儿12-20次/分[8]成人8-10次/分成人10-12次/分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下段胸骨下半部胸骨中下1/3[7]同前或两乳头间胸骨中下1/3,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同前
  按压频率按压前拳击,60-80次/分不拳击,80-100次/分100次/分100次/分,强调不间断胸外按压>100次/分,每2min更换按压者,按压中断时间<5s[11]100-120次/分,按压中断时间<10s[12]
  按压幅度3-5cm成人1.3-2.5cm婴儿2.5-3cm儿童3-5cm成人4~5cm或胸廓前后径的1/3成人[7]4~5cm并胸廓充分回弹成人成人>5cm;儿童约5cm婴儿约4cm并胸廓充分回弹[11]成人5-6cm,胸廓充分回弹[12]
  按压与通气比单人15:2双人5:1单人15:2双人5:1插管前15:2(无论单双人)插管后5:130:2(成人无论单双、儿童单人)15:2(儿童双人)[8]30:2(成人无论单双、儿童单人)15:2(儿童双人)3:1或15:2(新生儿)强调30:2(成人无论单双)
  判断按压的有效性查脉搏查脉搏每做5组(约2min),查1次颈动脉搏动同前同前,或评估ECG[10]同前
  电除颤连续3次单相波电除颤200J开始,<350J同前连续3次单相波电除颤200J开始,<360J[7]1次双相波电除颤200J,或单相波360J,后进行CPR双相120-200J,单相360J,电击1次后做5组CPR再评估ECG,失败可再次除颤[11]同前   按压与除颤的先后先CPR再除颤建议早期除颤先做1min以上CPR再除颤,但在有准备的医院内则除颤优先[7]在医院内,除颤仪备好的情况下,可抢在心肌应激性较高时立即除颤,否则需先CPR同前,并指出院前室颤最佳除颤时间是心停2min内[10]同前
  一线复苏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联用取缔后者,首选肾上腺素[4]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不强调急于采用急救药物,采用的话首选肾上腺素[11]同前
  用药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8-1mg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mg静脉注射,间隔时间5分钟[5]肾上腺素1mg,间隔时间3-5分钟肾上腺素1mg,间隔时间3-5分钟。可逐渐增加剂量。建议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联用肾上腺素1mg,间隔时间3-5分钟同前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异搏定、利多卡因胺碘酮、异搏定、利多卡因首选利多卡因其次胺碘酮利多卡因、胺碘酮,但质疑前者,推崇后者[8]胺碘酮150-300mg静注同前80年代90年代2000年指南2005年指南2010年指南2015指南
  碱性药物有酸中毒才用PH<7.25应用碳酸氢钠延时、慎用,主张心停10min以上才用[7]强调适应症及慎重性同前同前
  首选给药途径60年代发现静脉与气管内给药不慢于心内注射,发现心内注射并发症多[1];80年代提出气管内给药反应差[2]基本肯定静脉给药是复苏病人最佳给药途径,首选中心静脉,其次外周大静脉,小儿骨髓内亦可作为给药途径[6]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同时质疑气管内给药[8]首选静脉给药,其次气管内给药量应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10]同前
  停止和不进行CPR标准不明确提出心停30min将造成不可逆中枢神经损害[7]30min具备有效的放弃复苏的遗嘱,或有不可逆死亡征象如尸僵、断头、尸斑、腐尸,或尽了最大治疗努力脏器功能仍然恶化,没有任何生命体征好转的迹象[9]进行20-30min无效宣布停止,特殊情况如溺水、电击、低温冻伤、过敏反应、儿童等延长CPR时间可能挽救患者生命[10]同前,但研究有限制,暂定30min[12]
  4 讨论
  心肺复苏术从1878年至今已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不同年代对前一年代的技术细节有肯定和继承,也存在批判和修正,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指南》每五年均会更新一次。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这说明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处于不断完善当中。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及从事医护教学的工作人员来说,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Kedding JS Asuncion JS.Pearson JW.Efective ractes of drug administration during cardiac arrest Anesth Analg.1967,46(2):253.
  [2]Ohowski JP et.al.Crit Care Med.1988,16(4):389.
  [3]張亚卓.心肺复苏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45.
  [4]尹兵.几种复苏药物应用新观点.临床荟萃,1992,7(8):340.
  [5]徐洪宾.大剂量肾上腺素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山东医学,1992,32(12):50.
  [6]梁正煊.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问题.中华创伤杂志,1993,9(4):389.
  [7]刘亚琴.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7.
  [8]敖薪.2000年与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比较与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30.
  [9]宋维.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一)概述与伦理问题.海南医学,2007,18(1):137.
  [10]黄惠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流程及护理进展要点.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17-1118.
  [11]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57.
  [12]楼滨城.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解读之一.临床误诊误治,2016,29(01):69-74.
  作者简介:汤耀华(1985-),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助教,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急诊内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