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其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的尝试是解决学生社团前后继承、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共青团助力学生素质提升的创新路径,对推动独立学院共青团服务学生成长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社团 自主提升课程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24-01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明确了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中,学生社团要发挥外延手臂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发展应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其育人功能也应进一步挖掘。
  1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呈现着多样化、专业化、精品化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笔者发现:(1)不少学生社团在阶段性的蓬勃发展后会遇到“瓶颈”,主要是因为学生社团大多是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进行传承,高年级的成员以内部培训、活动组织等方式宣傳社团文化、培养社团骨干,这种方式难成系统,且往往过分依赖高年级社团骨干的个人能力,一旦进行新老更替,则很难进行良好的传承,社团的特色风格、理念思想以及社团风貌很容易就都变了味儿。(2)学生社团虽是以学生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群众组织,但其成员的相关技能水平大多难以通过社团活动参与有较大提升,学生社团经历也并不足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主要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所提供给成员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相对较小,尤其在独立学院因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师资队伍相对紧凑,指导老师发挥的指导作用则更是有限。
  2解决学生社团发展问题的策略
  如何解决学生社团前后继承、持续发展的问题,探索学生社团管理改革实践对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和实际效果成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所要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团委通过对全校文化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学术科技类、兴趣爱好类、公益实践类五大类,共60余个学生社团内部培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后,在第二课堂的框架建设中设置了“自主提升课程”模块,尝试开设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是指由学生社团自主申请,紧密围绕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优势,以讲堂、工作坊、培训等方式面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可以涉及文艺体育、兴趣爱好、公益实践、生涯规划、求职创业、心理健康、专业研讨、团队技能等。社团成员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提交学校团委审核,通过后即可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专业需求自主选择报名课程。金陵学院团委于2017年3月选拔部分学生社团开始试点,由社团核心成员以个人或集体形式面向非本社团成员开设的兴趣提升课程,2017年9月推广至金陵学院全部学生社团。从课程的试点至今近两年的时间,共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参与,累计开课课时458次,累计参与总人次达9853人次。
  3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的开设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全校范围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其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现:
  3.1学生层面
  从学生层面而言,自主提升课程从课程的设计、教学大纲的编写到课程的教授都是对参与授课学生的锻炼,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技能都会在这个过程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3.2社团层面
  从社团层面而言,凝结社团骨干智慧的社团自主提升课程其实是对社团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对社团文化、理念思想的传承,对促进社团形成有特色的稳定的工作职能,增进学生社团对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3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而言,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授课程,以同伴教学的方式提供新的校内学习资源,从内容上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延伸出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同时,就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而言,自助提升课程的开设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的开设是在高校共青团工作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指引下,旨在探索激励学生发挥内生学习动力和同伴教学的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实际效果,充分挖掘共青团助力学生素质提升的创新路径。相信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完善并推广学生社团自主提升课程,将更加有利于推动独立学院共青团服务学生成长的改革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5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