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冼季夏
[摘要]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应主动适应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大学生;社团
[作者简介]冼季夏,广西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23―03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所高校平均都有学生社团四五十个,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这说明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数量和参加人数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抉择。
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完全学分制实际上就是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打破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呆板格局。
(一)人力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在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众多资源当中,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社团长期以来存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影响了社团的深入发展。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更加宽泛的活动空间,自由度大大增加。而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具有群众基础广泛、自主活动、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必将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社团的人力资源将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二)社团种类和数量剧增。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大繁荣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加入社团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催生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将由最初单一的兴趣爱好型,转变成融兴趣、学习、科研、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样化类型。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这些转变将直接使社团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的大繁荣。
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要求
目前,许多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是靠收取会员的会费,学校在这方面投入极其有限;多数社团没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待遇没有很好解决,指导工作难以深入。这些情况说明,高校对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没有相应提高,学生社团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学分制下学生社团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社团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学分制下,学生的组合由以班级为单位的单一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单位的班级、以住宿为单位的宿舍同时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学生课余活动由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方式逐步转向以兴趣爱好为单位的社团组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社团已经日渐凸显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它的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一方面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约束,容易使学生思想松弛,组织纪律涣散。另一方面,学分制崇尚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功利主义思想。学分制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流动性,班级弹性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呈非紧密状态,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使得德育工作要以班级、团支部为载体难以实现。学生社团可依托多样化的活动,融入和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亟需开发。
2.素质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广大同学加入社团组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加入社团不仅仅因为学生社团是成员共同兴趣、爱好的栖息地,更因为学生社团是一个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涵盖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学生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有待挖掘。
3.辅助专业学习功能。学分制下,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而所学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取得学分。因此,部分同学会滋生“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深、不精、不透的现象。学生社团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扩展所学知识的外延。尤其是理论类型和学术类型的社团,在辅助专业学习这方面的功能更应当充分开发。
4.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学生社团社会化是社团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社团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不断认识、学习和适应社会,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去履行一定角色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性,社团在功用与运作等方面接受并作用于社会、不断创新社会文化的过程。学分制下,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进程、教师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更加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取得社会工作经验,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社团要以服务会员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促进会员社会化进程为己任,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功能。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阵地意识,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学生社团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传承和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力抓手,更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充裕。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将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社团将成为与班级、寝室同等重要的学生聚集区。高校应树立阵地意识,进一步明确学分制下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社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社团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指导、各部门共同关心的“四位一体”管理格局,促进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强化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分制下,原来的行政班级概念已经逐步淡化,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作为拥有极高人气的自治组织,学生社团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应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尤其是理论型、学习型的社团中率先建立党、团组织,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扩大党建、团建工作的辐射力,使社团建设与党建、团建相得益彰。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重视成员综合素质拓展的同时,不放松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失为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措施。
(三)宏观指导,自主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
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实践平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度大、灵活性强,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组织,管理规范的约束力过强,会扼杀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社团缺乏创造力、想象力;约束力弱,又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坚持“宏观指导,自主活动”,才能达到导向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约束力和扩张力相和谐。“宏观指导”主要体现新社团审批时把好关,一要制订完善的《社团章程》,确保社团发展方向;二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帮助社团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自主活动”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内部具体事务,如社团筹建、机构设置、负责人产生、管理制度、活动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给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一方面,这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育特色社团,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社团素质教育的功能。
(四)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强化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
第一课堂是高校向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主阵地,而学生社团为共同关注某个知识点和领域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实践探索的平台,这就是学生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在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更应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科研优势,走专业性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加强学术型社团的师资力量,高校应组织有关部门与学术型学生社团结成共建“对子”,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经费上支持,从专业角度重点加强指导,以提升社团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
(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拓宽社团活动的渠道和发展空间。强化社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要敢于突破社团内部或校内自我封闭的循环,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一是要开放社团的运行机制,主动吸引社会资源以及通过开展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社会化。二是充分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到社会上寻求与自身社团性质相应的社会团体成为社团的共建单位,或聘请名家或专门行家担任社团顾问、导师,迅速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社团走向社会,加速社团社会化。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关注,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研究、引导和建设,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叶怀凡.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道德教育研究,2007,(6).
[3]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4]郝永康.试论学生社团社会化及其对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