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冼季夏

  [摘要]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应主动适应完全学分制教育改革,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大学生社团 思考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所高校都有学生社团四五十个,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这说明近年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抉择。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完全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第一,人力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人力资源是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但长期以来都存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自由度大大增加。而学生社团具有群众基础广泛、自主活动、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必将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第二,社团数量和种类剧增,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大繁荣。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加入社团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催生更多数量和种类的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将由最初单一的兴趣爱好型,转变成融兴趣、学习、科研、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样化类型。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趋势。这些转变将直接带来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的大繁荣。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社目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第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要求。高校对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没有相应提高,学生社团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学分制下学生社团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二,社团育人功能亟待开发。学分制下,学生的组合由以班级为单位的单一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单位的班级、以住宿为单位的宿舍同时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学生课余活动由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方式逐步转向以兴趣爱好为单位的社团组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社团已经日渐凸显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它的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一方面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约束。另一方面学分制崇尚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使得德育工作以班级、团支部为载体难以实现。学生社团可托多样化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是素质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成为一个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辅助专业学习功能。学分制下,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而所学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取得学分。因此,部分同学会滋生“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思想,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深度不够的现象。学生社团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扩展所学知识的外延。
  四是社会化功能。学生社团社会化是社团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不断适应社会,接受并作用于社会、不断创新社会文化的过程。当前,用人单位特别强调应聘者的社会工作经验,这实际上就是看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学分制下,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学生社团要以服务会员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促进会员社会化进程为己任,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功能。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树立阵地意识,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学生社团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力助手,更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加灵活、充裕。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将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成为与班级、寝室同等重要的学生聚集区。高校应树立阵地意识,不断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改善社团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强化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原来的行政班级概念已经逐步淡化,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学生社团应当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应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率先建立党、团组织,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扩大党建、团建工作的辐射力,使社团建设与党建、团建相得益彰。在重视成员综合素质拓展的同时,不放松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失为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措施。
  宏观指导,自主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实践平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组织,若管理约束力过强,会扼杀其自主发展的空间;约束力弱,又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坚持“宏观指导,自主活动”,才能达到导向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约束力和扩张力相和谐。“宏观指导”主要体现新社团审批时把好关,一要制订完善的《社团章程》,确保社团发展方向,二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帮助社团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自主活动”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内部具体事务,如社团筹建、机构设置、活动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给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社团素质教育的功能。
  依托专业,挂靠部门,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强化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第一课堂是高校向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社团为共同关注某个知识点和领域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实践探索的平台,可以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功能。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更应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加强学术型社团的师资力量,高校应组织有关部门与学术型学生社团相互结合,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经费上支持,从专业角度重点加强指导,以提升社团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科技处与大学生科技协会、数理学院与大学生数模协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大学生就业创造协会结成“对子”,成功探索出一条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路子。
  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拓宽社团活动的渠道和发展空间,强化社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高校学生社团要敢于突破自我封闭的循环,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一是要开放社团的运行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社会化;二是充分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到社会上寻求与自身社团性质相应的社会团体成为社团的共建单位,或聘请名家或专门行家担任社团顾问,迅速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社团走向社会,加速社团社会化。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研究、引导和建设,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3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