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导学法是指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及分析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且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初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发挥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及难易程度,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培养质疑精神。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33-02
  引 言
  以往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灌输式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致使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数学知识,反而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很枯燥、乏味,产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现象。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将促使教师更加专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带着处理或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同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还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思考能力,这对学生以后解答类似数学问题有积极作用。
  一、把握提问时机,保障提问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必须把握好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问题提出可达到预期效果。第一,注重在错误处提问,通过提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攻破其学习薄弱点;第二,注重意外时的提问,在学生困惑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有效帮助学生往正面方向思考,促使其主动解答问题并找到解答问题的正确途径,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同学们快速解答0x+5=1这个方程式的x值是多少?”很多学生会出现埋头苦算的现象,而部分学生会一口回答“老师,这个方程不成立”。这时教师先不予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进一步问“有没有同学解出?”此时,埋头苦算的学生基本上会发现这个方程式无法解答,待观察完学生的反应后,教师再向学生解释未知数常数项不得为0的概念,深化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学习,可在学生解答“2x-2=3,求x”这一问题时,教师继续提出“求2x-1=x+2方程解”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因看到有2个x而产生一定的疑惑。为帮助学生解题,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并给出x=1、x=2、x=3、x=4四个答案选项。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促进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深入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在運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注重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包装问题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参与度[1]。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内容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中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坪,草坪对应的四个区域分别是学校的食堂、宿舍楼、操场及教学楼。很多学生在往返教学楼与宿舍楼的过程中为了走捷径,而在长方形草坪中走出一条斜路,这条斜路与草坪对应两边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为修复斜路上的草被植物,须知道斜路长度,现已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两边长度分别为3cm、4cm,求该三角形的斜边长度?”提出该问题后,学生将陷入思考。为帮助学生解题,教师可引出勾股定理概念,提出“a2+b2=c2”公式,接下来引导学生将问题代入该公式解出斜边长度。教师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兴趣。
  三、合理设计问题,注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同,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应保证所提出的问题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注重因材施教。针对班级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设计及提出问题时,应保证问题较浅显,并给予此类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找到探索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见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为实现因材施教,教师还须换位思考,多与学生交流,通过拉近师生关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避免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厌恶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时,为保证每位学生均可掌握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师应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以巩固圆形计算公式这样简单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肯定,激发其学习信心,向学生详细讲解圆形与扇形之间的关系,并向学生提问:“圆形及扇形之间有关系吗?两者之间的面积求解有联系吗?”此时,很多学生会陷入思考,为引导其往正确方向思考,教师可向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圆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个圆形图形中至少可以画出几个扇形?”并向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问:“谈谈你对圆形面积与扇形面积之间联系的理解。”教师合理设计问题,对不同学习层次水平的学生提问,可确保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提高班级整体数学学习成绩。
  四、注重问题层次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实施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保障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将带动班级每位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促进全班学生个体化发展,缩小学生间学习掌握情况的差距,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需求。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时,为确保每位学生均可掌握本节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在作业本上画出长分别为6cm、8cm、10cm的三角形,而后用剪刀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同桌比较,看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提出该问题后,很多学生即可回答出“完全重合”这一答案,并得出结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相等”。接下来,教师再提出问题:“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15cm及20cm,这两条边夹角为60°,画出这个三角形,剪下来与同桌比较,看能否完全重合。”此时,很多学生会回答“完全重合”这一答案,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其中两边与其夹角对应相等”这一结论。通过提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将有效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学习,确保 每位学生均可理解全等三角形中蕴含的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 语
  以往初中数学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枯燥,还较为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厌倦学习数学知识,降低了数学学习效率。问题导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正确合理地提出问题,通过把握提问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及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王春秀.运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81-82.
  作者简介:黄辉(1975.8—),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