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绘本中科学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类绘本,是指能够带给幼儿一定科学经验的绘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说明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幼儿科学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不过科学类绘本的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为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助力。
   好的绘本能带给阅读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收获,而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常常兼具形象性、趣味性、文学性、艺术性。有不少绘本也许并不是以“科学”为主要表达内容,却包含了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寻找资源,就能挖掘出很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科学类绘本。
   一、丰富科学知识,满足求知欲望
   幼儿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实践、探索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丰富但零散,科学类绘本的阅读能够让幼儿将这些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帮助幼儿构建初步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通过对游戏、生活时间的感知、体验,认识家庭、幼儿园环境中的时钟,积累了不少有关时钟的经验。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他们对“整点”“半点”的把握基本一致,而对时钟钟面上格子的分隔、秒针的作用、分钟的含义等细节的认知还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无法在同一层面进行讨论和交流。不少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无法用大部分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回答。这时候,在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阅读《时钟的书》,既能帮助幼儿理解有关时钟的一些基本要素,又能满足追求更多认知经验的幼儿的需求。书中有趣的情节和“过关”的挑战,让幼儿一步一步地理解钟面上各种细节设计的含义,并乐此不疲地翻阅、讨论,从而获得越来越多有关时钟的认知经验。
   科学类绘本并不是单纯地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是将一些知识隐含在有趣的情节中,融合在形象的图画中。阅读科学类绘本可以帮助幼儿抵达无法直接探索的世界。比如,小班幼儿对水特别感兴趣,在卫生间里的水流到下水道后,他们会猜想水到哪里去了,甚至会扔一些东西到下水道里,看看可能发生什么。绘本《小船小船漂呀漂》中,一个小男孩折叠的纸船从雨水积水中漂到下水道,再漂到洞、小溪、小河,一连串的路线和路线上的小动物,让孩子们非常直观地了解水流的过程,感受水系的发展,从而丰富了“看不见的经验”。
   另外,绘本《小种子》让幼儿了解植物成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需要;《地铁开工了》让幼儿知道地铁的建造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十四只老鼠”系列让幼儿在图书里感受四季中人们的各种行为……科学类绘本带给幼儿获得新知的满足感,陪伴幼儿不断成长。
   二、习得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不仅可满足获得新知的需要,更可满足“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的需要。有些绘本有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呈现有趣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若能加以适当引领,这些方法就可以延伸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绘本《一寸虫》中,小小的一寸虫通过“测量”获得了动物们的赞许,也用“测量”巧妙逃过了鸟儿的捕食。一寸虫是怎样测量的呢?怎样表达它测量的结果呢?我们身边还有些什么东西也可以用来当作测量工具呢?在一步步思考、尝试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到测量的乐趣,更学到首尾相接、用同一个材料测量等测量实践经验,并可学习利用身边的积木、自己的身体部位、画画的纸张等对活动室里的物品进行测量,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又如,在阅读《蚯蚓的日记》后,幼儿对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产生了兴趣,并将“日记记录法”运用到对种植角植物的观察记录中,展开系列记录。日记中不仅记录日期、天气、牵牛花生长变化的状况,还记录了自己为牵牛花的生长做了什么,最终形成自己的“牵牛花日记”,并与同伴相互交流。
   再如,绘本《藏猫猫》带給孩子相互比较知大小的科学探究方式,《乌鸦喝水》给孩子带来用不同材料进行尝试的实验方法,《苹果与蝴蝶》带给幼儿对比参照的比较方法……应用适宜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学用活动工具,推进探究行为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幼儿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一些活动工具。如果简单枯燥地把活动工具介绍给幼儿,他们未必感兴趣,而在幼儿探究行为产生时,适时引入相关绘本让幼儿阅读,则会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推波助澜”,将其探究行为引向深入。
   例如,在中班“我的自行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在认识自行车结构、跟同伴玩自行车的时候,发现有些车子有小边轮,有些车子没有,便想把小边轮拆掉,试着骑二轮自行车。他们从保安叔叔那里借工具,只借来了锤子、起子、钳子,捣鼓了半天,没能成功。发现幼儿对这些工具有兴趣后,教师找来了绘本《小海狸补轮胎》,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幼儿从绘本中发现了小海狸修理自行车的时候所使用的专门工具,了解到它们的使用方法,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不同的工具,如内六角扳手、活动扳手、十字起子,等等。教师找来空红酒盒当工具箱,幼儿拆卸、安装自行车上的小轮子、篓子、座位,再进行对比、观察,热情高涨,探究活动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在此基础上,一些可拆卸的小玩具、废旧器械都成了班级科学活动区的新宠,幼儿对物品的连接方式、机械构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除了“小海狸”系列涉及各种活动工具,还有不少绘本中也隐含着工具的使用知识,例如《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中包含了建造房屋的工具的运用,《古利和古拉》系列中对生活用具的使用等,都能带给孩子们不同的启发,并推进孩子们的探究行为。
   四、引发思考,拓展思维方式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简单哲学。“万物有灵”“万事追因”是他们质朴哲学的特点。有一些绘本不一定具有有趣的情节,但在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作中却隐含着对儿童的理解,带来一丝哲学意味,引发幼儿的思考。
   比如,《风到哪里去了》就是这样一本绘本。“为什么月亮白天不见了?”“太阳到哪里去了呢?”“风到哪里去了?”……成人面对幼儿的追问会觉得幼稚、有趣,却不一定能够认真科学地回答。而在绘本中,“妈妈”扮演着耐心的聆听者、智慧的回答者角色,满怀爱意,让孩子觉得安心,愿意不断思考、不断追问。会提问题的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绘本带给幼儿一串问题,给了一串可能的答案,同时,也引发了幼儿更多的思考及对世界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疑问。万物间的因果关系、事件之间的循环往复,让大班幼儿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
   《你的家,我的家》也是一本带给幼儿新的思维方式的绘本,它将大家日常所见、可能熟视无睹的房子,简化成最基本的结构,并将“为什么要有屋顶”“为什么要有窗户”“为什么要有床”等问题通过简洁而有趣的图画加以解释,将逻辑关系清楚地展现出来,引发中班幼儿对日常所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青蛙与男孩》与上面的绘本不同,它带给幼儿的是同一性与特异性的思辨。一开始,男孩跟着青蛙说相同点,很有趣,就像孩子们日常的游戏一样。“我会蹲”“我也会蹲”“我会跳”“我也会跳”,这很容易获得小班幼儿的认同。当青蛙带着男孩来到青蛙王国,要把他当成丢失的青蛙王子的时候,求同的思维立刻转向了求异,带给幼儿有趣的头脑风暴——男孩和青蛙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喜爱阅读绘本,但要挖掘绘本中的科学元素,带给幼儿丰富的科学知识、实用的科学方法、有趣的探究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则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相应的科学类绘本,陪伴幼儿共同阅读,并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