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职语文是一门集职业特色、应用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深厚且独特的育人功能。由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在选取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学习和欣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文学与写作等,并兼顾写作知识介绍与方法指导;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体现出独特的育人属性。无论是《行路难(其一)》中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大同与小康》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都传递着真善美的力量,在学习与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本教材中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其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向学生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内容。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内涵,认知到“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每一篇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政资源,渗透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为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该落实大思政理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中,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思政主题+文学主题”的内容体系。《大学语文》按照文体设定内容,如教材中的诗歌主题,其内容涵盖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展现出不同时代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情感。陶渊明的《移居(其一)》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展示了诗人的乡国之思、爱国之情。教学中如能挖掘这些文本中的思想价值,不仅能引导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其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又比如,散文主题下的选文也涵盖了不同时代的散文,展示出其鲜明的特点与意义。《前赤壁赋》展示了蘇轼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听听那冷雨》展现了余光中对中国不倒的赞美以及思乡之情等。《大学语文》中选取的文学作品好比是冰山一角,只要教师用心观察与挖掘,便能寻找到潜藏在海下的巨大山体,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大学语文》一书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上,都蕴含了深厚的思政元素与丰富的育人价值,有条不紊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教师须深入书本挖掘这些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形成育人合力,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张立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0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