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本土化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批判性思维对我国教育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引入批判性思维之前首先需领悟批性思维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本土化,需将中华文化中的批判性元素与批判性思维理论相结合,以发展该理论并丰富中华文化。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中华文化 批判性元素
批判性思维对于形成独立观点、独立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通过种种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不断影响和裹挟者我们的思想。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文化思潮也蜂拥而至。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来进行清晰和冷静的判断。随着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引入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展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本土化?要回答这個问题,首先需透彻理解批判性思维理论。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批判性思考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作为最早的批判性思考者之一,苏格拉底主张通过质疑获得新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们对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相当肤浅。这一观点被此后的思想者沿用至今。1910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中提出通过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杜威认为“训练有素的思维应是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每一情况所需要的观察、联想、推理和实验性检验,而且善于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1。在杜威的影响下,反思性思维和思维训练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于何为批判性思维,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例如,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2。文森特·鲁吉罗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我们用以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具有优点、哪些不具有优点的过程。”3。目前,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被众多学者接受,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4。
从以上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判性思维首先是反思性的思维,是对我们自己的思维的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思维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使思维符合逻辑、使我们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并用理性的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批判性思维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理性的思考、有效的行动。然而,无孔不入的信息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来自于纸媒、网络多媒体、自媒体的信息填满了我们的时间。来自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无数网民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思想。如何在浩如烟海、又时常相互矛盾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可信的信息,形成独立的、理性的判断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也在阻碍着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
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尊师重教,这一方面使我们尊重师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迷信权威和官本位的思想。我们尊崇知识如同尊崇真理。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测试过程,侧重的都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对所学知识不假思索地接受既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观点,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集体主义的思想也容易使人产生社会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对于所属社会团体的信念不加批判地接受,导致盲从和偏信。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信仰真空也容易使人失去独立判断,进而受到各种思潮的裹挟。
近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个性化的表达受到推崇。商业广告和大众传媒不断鼓吹个人中心主义的观点,即我要有自己的观点,而我的观点就是最正确的观点。这种个人中心主义的观点导致故步自封和盲目塞听。就这样,人们的思想在盲从偏信和自以为是之间摇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导致了从专家到砖家的覆灭,也导致了网络暴力和社会上的暴戾的情绪。由此看来,当今中国尤其需要批判性思维这一有力工具,使人们回归理性。
三、批判性思维的本土化路径
批判性思维之所以能成为有力的思维工具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反思精神、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筛选的意识以逻辑思维方法。除此之外,多年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对修辞歧义和推理谬误的规避,以及对论题和假设的检验都帮助人们避开思维陷阱。正因如此,我国的一些大学也开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引入批判性思维理论的过程中,除了要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工具,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使发源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与我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批判性思维理论,同时也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吸取批判性的元素。
在《批判方式:孟子的愤怒与苏格拉底的忧伤》中,谷振诣教授指出孟子的批判方式及其衍生物—绝对化、情绪化和泛道德化的思维习性,是中国文化的不良遗产5。对此我们确实应该引以为戒,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更宽容、更中立的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以墨家名篇《小取》为例,其文开宗明义指出辩学的目的是辨别真理与谬误,理清治理和混乱,权衡利益与弊端,洞察疑点和错漏,以探究真相。《小取》举例说明辩论的方法,如辟、侔、援、推等。虽然对于墨辩是否含有逻辑成分尚存争议,但其推理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再以禅宗为例,禅宗希望通过发挥主体心灵的能动性,体悟自然、人生与社会的规律,以达到圆融无碍的心灵自由。这与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现规律、了解真相的目的是一致的。批判性思维是通过逻辑推理等方式来判断论题的真实性,而禅宗往往通过类比等方式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地指出事物的一般规律。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即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真性。而贪、嗔、痴、慢、疑蒙蔽了我们的本心,使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并由此产生种种烦恼。对此,我们应用戒、定、慧来破除我执,以实现心灵的自由。所谓贪嗔痴慢疑,简单地说就是贪心、生气、愚痴、傲慢和毫无理由的怀疑。由于这种种情绪、情感使我们无法无法产生正确的念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定心一处来避免外界刺激和诱惑的干扰,并用智慧来置换妄念。这与主张批判性思维的学者提出的克服自我中心主义,避免因愤怒、恐惧和妒忌和自负而产生的谬误的想法殊途同归。不仅墨家、禅宗的思想中有批判性元素,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合理质疑的思想。
如《中庸·第二十章》中就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鼓励我们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更有“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告诫我们既然思考了、辨别了,就要思考明白为止、辨别明了为止。荀子在《性恶篇》中指出“贵有其辩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进一步强调了建言立说要有证明、有依据,这样才能施行。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中一直有批判地思考的传统,有理论,有实践。
批判性思维理论仍然在发展,国外学者通过教学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该理论。我国学者和教育者也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用我国文化中的批判性元素来促进该理论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66.
[2]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第十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
[3]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九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3.
[4]转引自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11:65
[5]谷振诣.批判方式:孟子的愤怒与苏格拉底的忧伤[J].理论探索,2015,7: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