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写日记入手 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小学阶段,通过写日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文从备材要丰厚、选材要精妙、塑材要细致等方面,探讨如何从写日记入手,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关键词:日记;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0-0083-02
  引 言
  对很多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写作。能够产生写作兴趣、写出具有真实感情的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从引导学生写日记入手,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言之有物——备材要丰厚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1.在校园生活中发掘材料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年建校史的老校、名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孔子像、文化墙、宣传板报、植物园、假山、林荫路,还有历经70年风雨依然挺立的老槐树,都是学生眼中熟悉的景物,均可成为日记素材。
  2.从对社会、家庭生活的关注中筛选材料
  学校门前的柏油马路修好了,校门口的小店增添了不少书籍,小区里的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九月的早市,家乡的海鲜、农产品越来越多,参加社区会演,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70年”,感受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强大……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的意识,深化日记主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语文向生活延伸”的特点。
  3.依托文本,从教材和课外阅读中寻找切入点
  日记终究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教材。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写作素材。经典课文或经典段落都为仿写提供了平台;习作单元的设计,将生活与习作有机联结,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低年级“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延伸,既让学生的积累更丰富厚重,又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中安排了写日记的任务,并提出“日记里可以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习了整整一单元关于秋天的课文,再领他们到校园里找找秋天,于是一篇篇精彩的日记流淌于笔下:“校园里的银杏叶黄了,是春天、夏天太累了吗?他们想要睡上一觉,才在风中寻找大地这样的床,暖暖地进入梦乡。”“那棵老槐树像个小孩子,秋风一吹,他就捧出豆荚一样的果实,不停地炫耀着,还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童年时光”中学习《陀螺》一课时,学生想到自己玩的各种玩具,如毽子、沙包、跳绳等,眼前浮现的是游戏的情景,写出自己如何做、如何玩的过程,一切都很得心应手。
  二、言之有物——选材要精妙
  1.选真实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自己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这都是真实的材料;二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如写想象日记,学生也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那也是真实的。
  2.选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比如,学校开运动会,面面俱到去写,就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从众多项目中选一项,如拔河比赛,这是一项典型的体育运动项目,既是力量的对决,又是集体合作精神的体现。学生在写的时候,也要写典型的人物或事件。
  3.选新颖的材料
  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特点,如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三、言之有物——素材要细致
  精彩的生活为学生写日记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但寫出来的日记依旧参差不齐,有的内容充实而有看点,有的空洞苍白,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时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能力是习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习作训练始终。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即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的基础呢?
  1.选择好观察对象
  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地进行观察,以免察无所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太多了,什么都可以拿来写日记吗?其实,对低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就可以。但是教师要有意识、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只有选取最具典型性的观察对象,才可能保证观察的有效性。观察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使我们更快地认清主体事物。学生观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引导,帮助筛选,时间一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懂得取舍。
  2.确定观察内容
  选择好观察对象,可根据观察的全面性和可重复性确定观察内容,并通过表格等形式对拟观察的内容及进程做好安排,如观察一株植物,可从形状、颜色、高矮、大小、姿态等方面进行观察,做到有计划性。
  3.选择观察方法
  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具体的观察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空间顺序观察法。这是描写景物类作文常用的观察方法。写景的日记和写景的习作是一样的,对于要观察的事物,不能胡乱写,而要掌握方法。可以用空间顺序,如写《我们的教室》,可以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如峻青的《第一场雪》就是按时间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着重写雪天“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壮丽风光。也就是说,当学生的日记中涉及写景的内容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毫无顺序地写,一定要有序书写。
  二是主次观察法。这是分清主要或主体事物,以及次要或陪衬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进行有次序的观察。这需要告诉学生凡是主要的应写得详细一点,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
  三是周期观察法。这是一种常用于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方法。对于常见的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应指导学生进行周期性观察。就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如写连续观察日记。
  另外,当学生需要写作素材时,就可借鉴观察日记,打开自己的写作思维,把实际生活与写作融会贯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不再套用空话、虚话、假话,使学生的观察所得有了用武之地,从而体验到观察的好处。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难点。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既要求三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又要求他们“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结 语
  语文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君子气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和品德的根[1]。语文素养是人的第一素养,语文教师要用素养演绎语文课程,如奔流不息的源泉滋养、熏陶学生,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生成审美情绪,建立价值标准,让学生在弥漫润泽气息的语文教学境界中,走出精彩亮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李学芳.如何让小学生作文“言之有物”[J].东方青年·教师,2013(18):92-93.
  作者简介:董艳萍(1967.1—),女,辽宁营口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