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玉环

  【摘要】    现代新形势的教育将企业与职业学校相融合,实现校企合作,进步一步完善合作育人机制,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技能的传承,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方评价参与,形成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电子商务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最早是由传统学徒制演变而来,传统学徒制又称“学徒制”,中国的学徒制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指的是在手工作坊、大型店铺里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或手艺,一种直接而普遍的手艺传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多数手工作坊都采用学徒制的教育方式。
  一、现代学徒制定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优势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招工,产教融合,实行在学校和企业结合交替培养模式,共同育人,最终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方案
  2.1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建设基本条件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品牌专业,从开设专业开始一直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再一些弊端:
  (1)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能得到实践应用,无法与社会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紧密结合。
  (2)学生之前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习实践中会淡忘,知识点无法达到融会贯通。
  (3)学生没有岗位实践的真实感受,学习动力不足,不能增强对岗位的责任感。
  基于以上几点问题,学校通过与长春市岩石电商合作,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授课方面,学生的理论知识由我校电商专业教师教授,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由岩石电商企业师傅讲授,企业师傅会采用传、帮、带,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2.2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为获得优质的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技能型、发展型和专业型的,符合企业岗位的多功能人才。
  (3)以企业项目实践教学为主阵地,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前学习企业文化,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干一行爱一行的实用青年。
  2.3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形式
  实行学校和企业交替式教学,将1/3~1/2时间分配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将1/2~2/3时间分配在企业进行实践探究,岗位强化,师傅传授的方式学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一名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對多指导,共同完成企业要求的实训项目,实训完成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
  2.4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考核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的考核方案,采用理论与实践双学分机制,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知识由学校专业教师考核,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由企业师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出勤、学习状态等日常行为的考核交由班主任进行综合考核,班主任在校可通过软件实施对学生的日常出勤状态的管理,并要求学生定期上交周报、月报和心得体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日常管理中不会出现懈怠的情况。
  班主任与企业师傅密切联系,不定时下企业,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三重考核标准,实现了从学生到学徒、从考试到考核、从学校到社会的完美对接,达到企业所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标准,最终达到“师傅即老师,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2.5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一样,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岗位中,有的学生不适合本岗位的工作,可以进行岗位的调整,师傅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电子商务贴近社会时代的潮流,而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有创新力,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激发灵感,找到创作的源泉,在此更应该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互联网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现代理论知识、熟悉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理念并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在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网上营销和管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朱敏成,论现代学徒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2]卢超,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新发展[J],湖南农机,2013(11):276-277
  [3]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4):216-217
  [4]朱克炜,夏娟,现代学徒制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电子测试,2013(7):184-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