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模式四步曲:初读感知--细读深化--再读升华--拓展提升。四步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学情、教材编排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为目标,探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朗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统编教材 朗读指导 朗读方法 朗读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新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朗读,并且,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同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让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内习得朗读方法,进而将课内习得的朗读方法运用到自读以及课外阅读中,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化——再读升华——拓展提升”四步朗读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感知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小,朗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扶一把。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常常采用恰当的形式(如配乐朗读、情境朗读等形式)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教师惟妙惟肖、声情并茂的朗读也给学生良好的示范,让学生初步感知汉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范读之后,我经常带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感知汉语言的魅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认读能力,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的形式灵活多样,如可以先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再大声朗读课文;可以同桌互读,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在初读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边读课文,边做简单的批注。学生边读边思,在读与思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细读深化
  1.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乐于表现自己。基于低年级教材及学生特点,在教学时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指导方式。如在教学统编版《明天要远足》这样的诗歌时,我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感受“我”在远足前夜躺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的兴奋心情。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把自己当成诗中的“我”,走进文本,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小学中年级语文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文质兼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如在教学统编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古诗时,学生初读了古诗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再读古诗,边读边思,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能很轻松地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望远、插戴茱萸的习俗。诗人独在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内容比低中年级内容更广、更深、更复杂,这些课文的表现形式多样。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统编版《穷人》这样的小说时,我让学生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边读课文边做批注。通过细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文中多处描写环境的语句,如第一自然段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人物对话集中在第12至27自然段。文中心理活动描写有多处,如第8自然段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通过品读感悟,学生能感受到桑娜和渔夫都是非常善良的人。
  三、再读升华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课文,用多种方式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学统编版《明天要远足》这首诗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学生交流:“你觉得诗中哪个地方写得特别有趣?”让学生想象“我”因为兴奋、睡不着在床上滚来滚去的样子,我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反复朗读“翻过来......”“翻过去......”加深体会。3次“唉——”,长长的叹气声深入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或皱着眉读,或摇着头读,兴奋、激动、期待、盼望之情深深融入了孩子们有声有色的朗读之中。读着读着,学生就能走进诗里,与诗歌对话,感受远足的魅力,期待美好的生活。
  2.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通过有效引读,创设情境,升华感情。如在教学统编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古诗时,我抓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关键词“异乡”“异客”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倍”字表达出诗人平日思念家乡,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感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遗憾啊!好像诗人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在学生理解了古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适时进行引读,学生在我的引读下很自然地将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了出来,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3.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朗读中要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如在教学统编版《少年闰土》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院子里高墙的天空”,这是一个重点句,因为这句话让“我”和闰土的童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闰土的生活自由明快,心地善良,来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让“我”大开眼界,充满羡慕和向往。如果学生能通过理解这个句子,从而理解少年时代的“我”与闰土的不同,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这篇小说,那么阅读就会因为有学生的体验与参与,真正发生,并对学生生命成长产生作用。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字面上理解作为“少爷”的“我”居住的院子院墙很高,高到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为了丰富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引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相关段落:“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学生通过朗读这段资料,对于“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有了一些感悟。这段话读完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比感知“月下刺猹”,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少年时代的闰土在海边拾贝,而鲁迅却在干什么?
  生:读书。
  师:少年时代的闰土在看瓜刺猹,而鲁迅在干什么?
  生:背书。
  师:少年时代的闰土在海边看跳鱼,而鲁迅在干什么?
  生:习字。
  师:是的,那我们再来看月下刺猹,再来看四角的天空,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四角的天空,代表的是什么?
  生:就是因为鲁迅天天都待在家里学习、读书、习字,都没有时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少年鲁迅跟少年闰土比,见识特别少。
  师:那四角的天空代表的是什么?
  生:有可能是他们家院子围墙的四角。
  生:应该是他无聊的生活,单纯地干一件事。
  师:那少年鲁迅的心情怎样?
  生:特别无奈。
  生:鲁迅觉得四角的天空有一种拘束感。
  生:烦躁。
  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闰土与“我”的生命状态不同,因为汲取了自然与真实生活赋予的力量,生命蓬蓬勃勃;后者则关在书斋,与生活隔离,对前者的生活状态充满好奇与向往。在朗读与交流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与判断,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提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格外注重让语文教学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让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内习得方法,经过自读,进而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如在教学统编版《纸船和风筝》这篇童话故事时,因为这是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因此我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插图、字形特点或者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进行猜读,猜不出来的字,查字典认识。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松鼠和小熊的心情前后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情变化?画出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读出不同的感受。如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重归于好时的兴奋、激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读“语文园地八”中“我爱阅读”栏目里的《称赞》这篇课文,内化学习方法。《纸船和风筝》与《称赞》这两篇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此时,我适时推荐学生阅读童话故事《拇指姑娘》《坚定的锡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在教学中,我在教学精读课文时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在略读课文中让学生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如在教学统编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在潜心朗读后逐渐明白:陶罐和铁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铁罐却只看到自己坚硬的长处,没有看到自己易氧化的短处。在此基础上,我适时进行引导:“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像陶罐和铁罐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叉子和勺子,铅笔和钢笔等。接着我又问学生:“生活中除了一些事物像陶罐和铁罐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之外,我们人类是不是也是这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生思考了片刻,纷纷表示:“人类也像陶罐和铁罐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高个子和矮个子,胖子和瘦子等。”“既然如此,那你觉得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将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说了出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地品味朗读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让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因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参与了,感受了,思考了,明理了,所以此时总结学习方法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很轻松的总结出学习寓言的方法有:(1)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2)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然后我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思考:“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北风和铁罐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最了不起;结局上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以失败告终,铁罐最终连影子都没有见到,而北风最终悄悄溜走了。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朗读方法,经过自读自悟,朗读能力逐渐提高,紧接着我适时进行“快乐读书吧”教学,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將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