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崇州“怀远三绝”饮食文化与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合称“怀远三绝”,三者历史悠久,是崇州怀远古镇民间小吃的典型代表。基于现
  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怀远三绝”成为跨区域、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因此,对它的翻译有利于地方饮食行业和
  旅游经济的发展。“怀远三绝”的英文翻译不能采用机械化的翻译形式,应结合食物本身的性质、特点、制作
  手法等内外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翻译。
  关键词:“怀远三绝”;饮食文化;翻译;“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2-013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1  崇州怀远古镇和“怀远三绝”的历史
  1.1  崇州怀远古镇的历史
   懷远古镇位于四川省崇州市以西20 km,占地约1 km2,是崇州市第二大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 700多年前。据历史记载,唐时设怀州,明时设横原镇,后改称怀远镇。清康熙《崇州志·关梁》中载:“崇地接壤吐蕃,唐时出没不常,设一关以御之,则怀远镇所由名也”。“怀远”意即“怀敌附远”,出自于汉·贾谊《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另据《魅力崇州》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怀远便是汉民族和吐蕃民族接壤的重地,中央政府于此地设关防御,并取义于《中庸》“怀柔人也,怀诸侯也。柔远人也,则四方归之;怀诸侯也,则天下畏之”,故名怀远[1]。可见,怀远之名具有深厚的文化涵义。
   历史上,怀远古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山、坝两种经济特点,市场繁荣,商业兴旺,为崇庆县西北部山区和坝区农副业产品及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因此,各地的文化汇聚于此,形成了怀远特有的文化肌理。
  1.2  “怀远三绝”的历史
   怀远古镇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怀远丰富的民间小吃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合称为“怀远三绝”。2009年,“怀远三绝”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2.1  “叶儿粑”的历史
   “叶儿粑”又叫艾馍。相传“有一年清明节的时候,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为了帮助他,于是把陈太平化装成了农民的模样同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也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们在村里加强防备,仔细检查每一个出村的人,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以后,那位农民在思考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不小心一脚踩在了一丛艾草上,摔了一跤,他爬起来的时候,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突然有了灵感,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后挤出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米团子放在青草里,以此蒙混村口检查的哨兵,将食物带出村给陈太平食用。陈太平吃了艾馍,觉得又香又糯还不黏牙。天黑后,陈太平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了大本营,并把这种用艾草做的米团子告诉了李秀成。之后,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做艾馍以御敌自保”。
   据《崇州民俗》记载,“叶儿粑”于20世纪20年代由怀远一名姓宋的老人所创,当时叫棉花草菜卷子(俗称艾馍馍)。1940年,崇州怀远“古镇人家”将艾馍进行改良,更名为“叶儿粑”。建国后,怀远饮食行业根据其操作工艺,逐步加工改良,形成具有不黏盘、不黏筷、不黏牙的特点,被誉为三不黏“叶儿粑”[2]。
  1.2.2  “冻糕”的历史
   “冻糕”是怀远民间的传统美食,以大米、糯米、生猪油、蔗糖、芝麻等发酵制成,并用精选的玉米叶包蒸。“冻糕”的前身是“枕头糕”,也就是用大米、糯米做成的枕头大小的发糕。
   民国时期,怀远镇厨师蒋仲渔改进“枕头糕”的制作技术,不仅改变了原始“冻糕”的大小,还加入了猪油和红糖,用玉米叶作皮,形成了今天怀远的猪油“冻糕”。由于蒋仲渔在家排行老三,脸上有麻子,因此当地民众称这种小吃为“蒋三麻子冻糕”。
   古代一位叫卜生的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歌来赞美冻糕:“文江名小食,航运旧京都。染黄如金锭,洁白似明珠。呼来盘中品,疑是塞上酥。问君何能尔?技艺穷天厨。”可见,“冻糕”形、色、味俱佳。
  1.2.3  “豆腐帘子”的历史
   “豆腐帘子”历史悠久,因其状若帘,故名“豆腐帘子”。“豆腐帘子”创产于明朝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其受微生物自然接种、发酵,并受当地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豆腐帘子”仅产于成都市崇州怀远镇方圆2.5 km2内,异地难产。因此,被历代文人学者、美食家誉为“蜀州三绝”,同时,“豆腐帘子”被誉为“人造植物蛋白鸡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不断努力,“豆腐帘子”的吃法从单一的五香帘子发展到现在的红烧帘片、炒帘丝、帘丝汤、清蒸白帘等,用炸、烧、炖、蒸等烹饪方法做成的一二十种菜肴[3]。
  2  崇州“怀远三绝”的制作及种类
  2.1  “冻糕”的制作及种类
  2.1.1  制作
   原料:大米、糯米、生猪油、糖、玉米壳等。
   步骤:①备料。先将大米、糯米、玉米壳洗净,放在一旁备用。把洗净后的糯米用沸水烫过,然后放上蒸笼蒸熟。②打浆。把洗净后的大米浸泡磨成浆,用滤布过滤掉残渣。③发酵。将蒸熟的糯米与大米浆搅拌,让二者融为一体并储入大缸中进行发酵。④放料。在发酵好的糯米与大米浆中再加入生猪油(或化猪油,一般为板油碎细)和糖,搅拌均匀。⑤蒸制。将搅拌好的糯米与大米浆用玉米壳包裹,放上蒸笼后用旺火蒸熟。
  2.1.2  种类
   根据原料的不同,“冻糕”可分为白糖香油冻糕、黄糖香油冻糕、黑米香油冻糕、玉米香油冻糕4种。味道香甜可口,滋润软绵,不酸不黏,老少皆宜。   2.2  “叶儿粑”的制作及种类
  2.2.1  制作
   原料:大米、糯米、豌豆、鲜肉、熟肉、花椒、味精、酱油等。
   步骤:①备料。先将糯米、大米、豌豆洗净,再将糯米放入水中浸泡24 h,放在一旁备用。②磨粉。将浸泡好的糯米与洗净的大米中加入适量的豌豆并磨制成粉。适量的豌豆,可以使制作成的面粉不黏手。③制作面团。将磨制好的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并揉制成大小相等的面团。④制作馅儿料。“叶儿粑”的馅儿分为甜、咸两种。咸心子由鲜肉、熟肉、花椒、味精、酱油与4种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而成。独具四川香肠味,但无传统香肠的烟熏感。甜心子的配制在调味上也很讲究,将黑芝麻与白糖按比列调制而成。食时醇甜,甜而不腻,入口即化。⑤选择叶子。“叶儿粑”的叶子十分讲究,叶儿粑由精选的柚子叶洗净并经沸水烫煮后包裹。因此“叶儿粑”独具清香味,好吃不腻。⑥蒸制。将做好的“叶儿粑”放上蒸笼,用大火蒸制。
  2.2.2  种类
   传统的“叶儿粑”以瘦肉为馅料,分为甜、咸两种口味。近些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叶儿粑”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黑芝麻甜叶儿粑、艾草瘦肉叶儿粑、紫薯瘦肉叶儿粑、棉花草瘦肉叶儿粑等不同品种。
  2.3  “豆腐帘子”的制作及种类
  2.3.1  制作
   原料:大豆、卤水。
   步骤:①备料。将优选的大豆洗净,并浸泡备用。②打浆。将浸泡好的优质大豆磨制成浆,用滤布过滤掉残渣。③制作。将适量卤水放入滤制好的豆浆中,使豆浆浓凝,再用刷把搅匀,然后将纱布浸混,铺入木匣,一层细布,一层豆花,滤干成型。
  2.3.2  种类
   “豆腐帘子”依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可分为“水帘”和“干帘”两种。
   “干帘”是将拆匣取出的帘状豆腐卷为圆筒,推入晾木匣中,让其自然生霉,其霉绒细密,雪白如银,毛长约为1.5 cm,需4 d左右即可上案。“干帘”有很多种吃法,油炸、烘、烧、炖、蒸都可以。煎炸后烹成鱼香帘子、五香帘子皆宜。
   “水帘”是将拆匣取出的帘状豆腐直接烹煮,可做成清炖帘子、鲜帘丝等。宜煎宜煮,宜荤宜素,质地细腻,风味独具,有鸡汤之鲜味,而无鸡汤之油腻。
   近年来,怀远豆腐厂将“豆腐帘子”用食油炸酥,拌以芝麻、甜酱等香料,密封保存,待半年后再食用,其色、香、味仍如鲜品[4-5]。
  3  崇州“怀远三绝”翻译的必要性
   怀远古镇距离成都约65 km左右,其西靠邛崃大山脉,与万家镇连接,南傍无根山麓,紧邻大邑县青霞乡,北与街子镇、三郎镇接壤,东与元通镇相连,地理位置优越。
   怀远古镇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古镇文物古迹甚多,文物记录的历史可追溯到4 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怀远古镇历史上存在寺庙30处,拥有黄州、广东、江西、山西、湖广5个会馆。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近些年,古镇旅游作為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无论从建筑景观类物质资源的打造,还是从古镇民众日常生活的无形文化资源的挖掘,都成为当下政府、市场和民间为之意趣互动的主要方向之一。古镇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的活态文化肌理打造,一方面保持原有居民生活样态,另一方面挖掘地方性特有的文化旅游价值。“旅游+日常生活”的发展模式成为古镇旅游的发展趋势。
   另外,地方民间小吃是中国特色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能反映一个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地域风情,加之制作便捷、价格实惠,广受境外游客青睐,对宣传区域文化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因此,对“怀远三绝”进行翻译,有利于推动当地饮食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就目前饮食翻译的现状来说,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大多只涉及传统菜名的翻译,对地方民间小吃的英译研究寥寥可数[7]。作为旅游语境中的民间小吃,“怀远三绝”的英文翻译尚未出现。地方民间小吃不是一个孤立的民俗事项,它与地方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怀远三绝”作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了地方民众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对“怀远三绝”进行英文翻译,一方面能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旅游经济服务,另一方面能借助旅游市场将地方性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区域的传播,以此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
  4  崇州“怀远三绝”的翻译
  4.1  “叶儿粑”的翻译
   “叶儿粑”这个词顾名思义与叶子和“粑粑”联系紧密。从口感上来看,“叶儿粑”之所以吃着有一股清香味,源于柚子叶的功劳。用柚子叶包裹“粑粑”,在蒸制过程中,柚子叶的清香逐渐渗透到食物中。因此,在翻译“叶儿粑”时,不能只着重于“粑耙”本身,也需把柚子叶考虑进去。由此,可以采用以包装材料加原料的方式,对“叶儿粑”进行翻译。
   在词典中,“粑”为方言,属饼类食物。饼对应的英文是“pancake”,柚子叶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为pomelo leave,因此可以将“叶儿粑”翻译为pancake wrapped in pomelo leave。
  4.2  “冻糕”的翻译
   “冻糕”就字面意思与英文单词parfait相似,因此“冻糕”一词很容易让大家望文生义,理解为一种冷冻的糕点。实际上parfait是一种由多层冰激凌和水果制成的甜点,而“冻糕”是由粮食制成,属于一种热小吃。因此,两者不属于同类饮食,不能简单根据“冻糕”这两个字对应的英文单词进行翻译,否则会给外国人造成误解。
   关于冻糕的翻译采用的是“烹饪方法+原料”的方式。由于“冻糕”是一种蒸制食品,可将“冻糕”表述为一种“蒸糕”类食品。“蒸”在英文中的单词为“steam”,糕在英文中的单词为“cake”,因此,可以把“冻糕”翻译为steamed cake。   4.3  “豆腐帘子”的翻译
   “豆腐帘子”因其形状像川西农村晒谷的垫子,且制作方法与豆腐相近,因此最初叫“豆腐垫子”,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豆腐帘子”。
   关于“豆腐帘子”的翻译,首先,“帘”不能简单的用英文中的curtian进行替换,二者的含义完全不同。其次,豆腐在英文中有专门的词叫做“tofu”,这是一个音译词,是根据豆腐的中文发音音译得来的。因此,根据“豆腐”音译的方式,“帘子”二字似乎也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译为“lian zi”,以确保翻译表述的一致性。
   然而,一般采用音译的方式,音译对象需具有代表性和公识性。因此,将“帘子”音译为“lian zi”值得商榷。
   值得注意的是音译法虽然保留了其语音和书写形式,但不能传达出“豆腐帘子”自身的原意。外国人看懂了“toufu”,但是不懂“lian zi”的涵义,因此,仅用音译法是不够的,将采用注释法弥补音译法的不足。
   注释法能将小吃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等解释清楚,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小吃的物质内容和历史文化内涵,这刚好能弥补音译法的不足之处。
   根据“豆腐帘子”的简介可知,它实质是一种自然发酵生霉的、類似于豆腐的怀远特色小吃。所以可以翻译为“tofu lian zi”(a naturally fermented moldy tofu and is a famous dish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o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
  5  结束语
   民间小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灵魂和缩影,它能折射出该地区的民间风俗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民间小吃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被保护和开发。由此,民间小吃被裹挟于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发挥其当下的价值。
   “怀远三绝”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度的安排下延展了自身的社会功能,不仅作为一种地方性小吃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还成为一种跨区域的文化资源,成为地方旅游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对地方民间小吃进行英文翻译,旨在与外来游客构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平台,进而促进当地饮食文化跨出地区、迈向世界,从而更好地打造地方饮食文化品牌。
   就“怀远三绝”来看,“叶儿粑”应采用“原料+属性”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冻糕”应采用“烹饪方法+原料”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豆腐帘子”则应采取音译法为主,注释法补充说明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说明。由此看出,需根据情况对饮食文化进行精确的翻译。
  参考文献:
  [1]丛萱.魅力崇州[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巴陵.怀远叶耳粑[J].科学之友,2013(12):76.
  [3]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崇州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4]四川省崇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崇庆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李乐清,胡伟.“怀远三绝”的制作[J].烹调知识,2001(7):25.
  [6]张锦.甘肃河西地区地方小吃英文译名辨析——以张掖地方小吃为例[J].甘肃工业学院学报,2015(2):116.
  [7]王樱.台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译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5(4):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