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娱乐中用以抒情达意的行为方式的载体,也是族群历史心性与记忆认同的有效符号表征。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民歌概论教学课程为例,通过个体“主位”参与观察视域下的歌唱体验与教学实践,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当代教学呈现及重要意义,对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体系予以相关论述,深化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包容,重构他们对于族群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
[关键词]多元一体;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族群认同;教学改革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遠流长,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娱乐用以抒情达意的行为方式载体,也是族群历史心性与记忆认同的有效符号表征。少数民族民歌的课程教学在作品选择、创作编配、歌曲演唱和情感表达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特征,也展现着“各美其美”绚烂的中国音乐版图。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艺术性、思维性与丰富性都体现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当下,全国高校普遍将中国民歌概论、中外民歌赏析、中国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民歌等课程纳入音乐表演或音乐学方向本科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内容,或综合院校其他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教学范畴。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族群认同的互动关系为要素,通过个体“主位”参与观察视域下的歌唱体验与教学实践,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当代教学呈现及重要意义,对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体系予以相关论述,深化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包容,重构他们对于族群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歌的多样性与民族性,并了解民歌所处、所属的文化生态语境,有助于改变当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现状,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包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效传承中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集体、民族群体和国家整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民族命运血脉相依。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如何体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征,这与我国各民族文化所彰显出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共性息息相关。斯大林将民族定义表述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由此可见,各民族之间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的差异性因素促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对各民族民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多元一体”格局的来源与少数民族民歌的界定
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所谓“统一”是指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互存互利的关系,而“多元”则是指各民族作为“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②多元一体格局以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为凝聚的核心,汉人大量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很大一部分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而又互补的经济类型。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各成员之间人口规模悬殊,汉族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下属分支,要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界定,首先要厘清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何谓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杜亚雄先生认为:“在汉语中,民间音乐是近代才出现的一个术语,系指由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主要通过口头流传的音乐艺术作品和音乐表演形式。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民间音乐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还包括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三个大的类别。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中的其他类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④田联韬先生指出:“我们赞同音乐学家董维松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所下的定义:‘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或少部分)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以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界定,完全可用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⑤由此可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下属范畴。同样少数民族民歌也隶属少数民族音乐分类体系中的民间音乐范畴,正如赵晓楠对少数民族民歌的界定:“它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是各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两个类别,它的组成包括了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民歌和74万多未识别族群的民歌。”⑥
(二)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多元一体”特征
语言是影响音乐风格的决定性要素。一方面,民歌演唱过程中的“依字行腔”方式,让各民族民歌的形态旋律与语言文字密切关联,致使各民族音乐语言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多元”文化的内在表达。另一方面,所分属同一语系的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又存有若干共性,语言上的共性也对音乐形态的相对“一体”发生着深刻影响:比如汉藏语系下属语族和语支均是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该语系所属的少数民族民歌普遍采用“依字行腔”方式发展其旋律形态,相反,阿尔泰语系下属的语族和语支是多音节、无声调的语言,该语系所属的少数民族民歌旋律与歌词音节的对应关系存在共性。亨廷顿曾提出“地理决定论”,认为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幅员广大加之各少数民族地理分布的复杂性,同样造就了少数民族民歌的多元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因此,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致使少数民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音乐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歌的多样性也正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我国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一体”性主要体现在按乐系划分的音乐形态特征和民歌题材分类两个方面。从音乐形态特征来看,属于中国乐系的各少数民族民歌均以五声性调试音阶为基础,普遍采用“音腔”,围绕主干音进行润腔,而波斯-阿拉伯乐系的各少数民族民歌以七声性调式音阶为基础,旋律常出现乐音微分、调式多样,欧洲乐系的各少数民族民歌均具有纵向和声功能性思维,节奏节拍均分律动。少数民族民歌是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和历史记忆的写照,按照各省卷的歌曲集成类分方式,少数民族民歌同样可分成劳动生产、社会斗争、爱情婚姻、世情风物、传统故事和儿童生活六大类,也是少数民族民歌存见于“多元一体”格局下分类方式的一种相对共性。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治实体,国家认同先于族群认同而存在,因此,无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如何多样与丰富,都是“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特征之下的“多元”。
二、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与教学实践
民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也彰显着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民歌演唱风格多样、色彩鲜明,常被用于当下声乐比赛、音乐会、声乐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立足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弘扬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歌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民歌演唱实践的核心宗旨。笔者将从个体“主位”参与观察视域下的歌唱体验与教学实践出发,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民歌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从该课程中的少数民族民歌作品选择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少数民族民歌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发展创新进行学理层面探讨,从而让同行从业者理解在中国民歌概论课程教学开展少数民族民歌专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让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民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作品的选择
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民歌概论课程的“少数民族民歌专题”教学中,笔者精选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音乐风格的十余首民歌作品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对声乐演唱、作曲、流行音乐、录音艺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予以灵活性讲授与教唱实践。从作品选择来看,笔者除了选取流传较广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之外,还融入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云南白族、贵州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定的音乐形态是特定地域文化土壤的产物,选择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不仅对歌唱者演唱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民歌教学中演唱风格多样性与地域风格性的一种体现。例如,《诺恩吉雅》是蒙古族一首传统的科尔沁短调民歌,作品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凄婉的唱词,描绘科尔沁草原的神秘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域人文与民俗风情。《洱源情歌》是根据云南洱源白族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洱源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是洱海之源,情歌对唱更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谈情交友常用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美人》是一首传统的云南藏族民歌,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藏语演唱再现着藏域高原的圣洁与灵动,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附点和切分音乐节奏彰显着藏民能歌善舞之人文情怀。《夏蝉之歌》是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一首经典的侗族大歌,用歌声来模仿夏天的鸣蝉,希望侗族群众随之和声。在中国民歌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侗语这种“原生语言”的教学演唱可将这首民歌还原到其所属的文化语境之中,将歌曲呈现得惟妙惟肖,从而描绘侗寨乡村“饭养身,歌养心”的日常生活,表达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爱情的歌颂。《阿瓦尔古丽》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首改编民歌,“阿瓦尔古丽”是一种花名,歌曲通过借花喻人的比喻手法,表现了男性对姑娘的追求和赞美。通过这首作品的民歌教学演唱,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同胞的音乐风格与歌舞热情,而且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维吾尔族男女之间“以歌交友传情”的民歌实用功能。
(二)歌唱情感的表达
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情感表达源于歌唱者对民族元语言的学习和对其风格特征的把握,将作品放置在其所处的音乐文化语境中予以理解和自我阐释,“声、情、身、韵”的高度结合是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情感抒发的有效途径。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所用唱法要服务于作品本身,声音审美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位置”与“共鸣”本身,更在于如何把握各少数民族民歌之间的多样情感、音色和韵味。首先,民歌的元语言运用是演唱情感表达的基础。在中国民歌概论课程教学中,笔者所选择的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作品涉及运用壮语、藏语、侗语、蒙古语、朝鲜语等少数民族元语言,让歌词本身所具备的符号象征功能得以显现,加深了演唱者对歌曲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自身情感融入歌唱后形成情感的再次抒发与表达。其次,身体的律动是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中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云南藏族传统民歌《美人》的教学与作品演唱中,笔者要求学生随着藏族音乐特有的切分与附点节奏边唱边舞,通过双脚的弦子舞步和双手有节奏的上下摆动,深化学生在歌唱中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将受众学生群体带入藏族歌舞海洋圣地,去感受来自雪域高原独特的藏族音乐之魅力。另外,在少数民族民歌的情感表达中,歌曲“韵味”的演唱与把握尤为重要,“韵”源自歌者对所演绎民歌音乐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的理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演唱专业学生对于田野调查“参与体验”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歌演唱与文化传承的采风考察活动,不仅要向当地歌手学习方言的运用与演唱时的行腔,而且还要注重“我者”与“他者”之间的歌唱差异,在演唱的情感表达中体悟少数民族民歌之“韵”与“情”。
三、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族群认同的建构
“诗言志,歌咏言”。《吕氏春秋》中记载涂山氏之女演唱的“候人兮猗”被认为是最早的民歌,抒发了对大禹的思念。《诗经》中又收录有十五国风,这些都是不同地域的民歌。由此看来,对民歌的演唱从上古一直流传至今,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歌作为民歌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娱乐用以抒情达意的行为方式载体,是族群历史心性与记忆认同的有效符号表征。 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会对族群历史形成追忆,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感。“历史记忆又被称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是一个族群或社会群体的‘过去’。”①民歌映射着族群早期形成时的那段历史集体记忆与民族心性,蕴含着祖先前辈记忆中“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少数民族民歌亦是族群历史记忆的一面镜子,歌词不仅反映了民族的语言习惯与地域生活,甚至还记录着族群历史迁徙与祖脉传承,堪称为“活着的文献”。透过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不仅让歌者与听众深入理解该族群的历史、人文与内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有关族群文化发展脉络的文化记忆与集体情感。
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歌者基于“多元一体”格局下,對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他者认同的基础。民歌的歌词与曲调深受地域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民歌只有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才婉转动听,否则就黯然无味。这是一种自然的影响,也是当地人们选择的结果,其背后是一个族群共同的知识结构积累和审美喜好。所以,歌者在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各民族多个族群的地域生态环境,又可以从歌词中窥探其文化内涵,最终在审美情感上与其达成共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少数民族民歌还原到本土语境中进行演唱,才具有原汁原味的恰到好处之情韵。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凝聚力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之中。就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共同体而言,不同族群之间形成的相互理解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本身就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所谓族群认同,是指“族群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以及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①。音乐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或族群的认同,少数民族民歌对族群认同的建构是一种新的族群意义上的自我理解。通过少数民族民歌的“我者”或“他者”演唱,不仅可以沟通深化族群成员之间的基本情感和共存记忆,而且还能增强“我者”对“他者”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接纳,这也是“多元”格局共存的一种体现。
四、结语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民歌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观念和民俗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符号表征和集体历史记忆之缩影,每一首民歌都是一颗活化石。诚如前述,中华民族共存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下,多元的少数民族民歌为我国的民歌演唱提供着风格多样的歌曲素材。作为中国民歌概论课程的教师,笔者在要求学生把握每首民歌的词曲结构、行字唱腔之外,更注重他们对民歌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实践不仅是对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播,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6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