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思维,放飞心灵,让孩子更善于感悟发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为特征,它有四种特性,即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老师在上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思考,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孩子的心态出发,注重引领同学们的体验感悟,从而在体验感悟中学会鉴赏美、升华美,引领同学们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体验感悟 鉴赏美 以美育人
美术鉴赏是初中生的必修课,每一个学期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3个课时,有专题欣赏和评述两部分内容,这对美术老师来说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抓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上好美术鉴赏课,要从分析教材,了解学生,撰写教案,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五个基本内容下手,选取适合的美术教学方法。美术课贵在体验感悟。在欣赏评述课中,让学生通过临摹名作,体验感悟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去研究体验绘画中情感的表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通过创设美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美术的以美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美术鉴赏课比较难以驾驭和学生不太感兴趣,所以美术教师在遇到欣赏课时就容易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互动,就一些中外美术名作进行欣赏讨论。导致美术教学过多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的现状上。美术欣赏课也往往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介绍,而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内涵及相关历史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分析,这种没有生活体验的欣赏是不能引发学生们兴趣的。欣赏课的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当主角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当听众。老师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的乏味无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激动和内心感受。这些困难造成教师日益丧失对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兴趣,导致偏離了美术以美育人的根本宗旨。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的培养,深入领会教材,发掘兴趣点、幽默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备课,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体验感悟的环境。发挥主导者的引领、组织作用,充分利用语言、肢体动作、板绘和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进入身临其境的感悟体验,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思想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一般是从他们个人的认知程度开始的。多数同学还是停留在画得“像”的就是好,而对那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往往很不认同,这种片面的审美认知,是长期缺乏正确的审美体验造成的。我们老师要通过创设审美体验环节,激发同学们的心灵感悟,引领同学们逐渐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学生才会思考美术作品的创作到底是要表现什么?教师不应该只是从理论上空洞的讲述美术作品,而是深入浅出地将美术作品的不同观念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组织学生赏析美术作品时,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通过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在美术史上这些观念的多样并存,从而拓宽他们眼界,使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尝试体验思考。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很自然会赞叹画的逼真,而对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学生则不以为然,表示自己随便就能画出来,甚至认为是乱画的。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画家虽然运用相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一幅作品运用的是具象的表现形式,一幅作品运用的是抽象的表现形式,如果忽略画得像还是不像,让同学们通过临摹的形式,用心去体验感悟绘画中水墨和线条,就容易使同学们明白这些都是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表现。学生只有领悟画家在美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能够欣赏感悟那些栩栩如生的虾的恬淡晶莹,也能够理解抽象美术作品中色彩明亮豪放,线条灵动流畅,粗犷的笔触,有趣的机理,即兴的洒脱酣畅,在感受中受到美的熏陶升华。
三、组织临摹体验,引导积极参与交流感悟
笔者的做法是,组织同学们带着体验去临摹要欣赏的美术作品,教师把有体验感悟交流点的作业拍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兴趣高涨,因为临摹作品中有一些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感悟,所以和原作有一些差异,更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心理,师生间的交流真挚自然,但交流是有目的性的,再引导孩子们:1.让孩子明白,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交流更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引导同学们积极表达)。2.让孩子明白美术欣赏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当面对一幅画时,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因为经历学识等不同,面对同一幅作品感受是不同的)。
四、交流体验需注意的两点
1.展示他们自己班的作业,孩子们更有兴趣,评价时更容易是善意的。
2.必须有能产生开拓思维的作品。
这第二点尤其重要,比如在欣赏某同学临摹的《面包》作品时,有同学发现小孩的头发画得特别好。笔者问:为什么画得好?通过引导同学们体验感悟,由于生活所迫,她们居无定所,连饭都吃不上了,更何况是洗浴了,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困苦。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有生活。在欣赏临摹的很相似和临摹的不太相似的两幅画时,笔者让同学们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通过交流引导,同学们理解了:画的像并不是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相反,过多的模仿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如临摹的很相似的作品。相反,临摹的不太相似的作品,情感表达得很真挚,那种快乐、喜悦的情感仿佛要溢出画面了,可以说抓住了画作的本质。这是它的优点,鼓励同学们开拓思维,放飞心灵,勇于说不。
有一位同学临摹德国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面包》时,把妈妈画的骨瘦如柴,可以说与原作差异很大,通过交流引导同学们感悟体验,同学们体会到,这幅作品似乎更能表达出没有面包,母亲的痛苦,为了让孩子吃饱,妈妈都饿得瘦骨嶙峋了,更接近于表现主义绘画。有同学甚至看出:原作中的母子以前生活还不错,才刚刚开始饥饿的;临摹的这幅画中的母子好像是生活在贫民窟中,已经饿了很久了。
美术教学能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感悟中,通过体验感悟,促进同学们心灵的成长,以美术作品为载体感悟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丰富完善同学们的审美素养,引领同学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开拓孩子的思维,放飞心灵,以美育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