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发现·感悟·传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师就像一名登山者,他攀登着教书育人的高峰。在攀登的过程当中,发现、感悟各种教师之美,并把这些美丽传递开来。一步步地,教师终将攀上真正的高峰,达到美的极致。
理想之美——为实现职业梦争当“好教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攀山者”,我们首先要树立起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个职业梦是鞭策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发现、感悟育人之美的动力。
教师,一群平凡而又普通的知识分子,却时刻用自己慈爱的声音向学生传授处世之箴言;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书写浩瀚的知识;用自己睿智的头脑乐此不疲地向学生解答心中之疑惑。这些工作毫无疑问是艰辛与繁琐的,但他们从不为此而抱怨,在他们看来真正值得抱怨的只有陪伴学生的光阴少了、传授知识的机会少了、唠叨几句的力气少了……因为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他们都有一个教师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的火炬,让知识之树常青,更让璀璨的中华文明永世流传。这样一份平凡而充满艰辛的工作,却有着伟大而富有神圣的意义,这正是教师工作的职业理想之美。
要想深刻感悟教师工作之美,不仅要具有一个成为教师的理想,还要拥有一个当上“好教师”的梦想。实现好教师的职业梦,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上好一门课。在流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显然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完成,所以上好一节课,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对象了如指掌、对教学方法力图创新是成为好教师的关键。二是要改好一份作业。作业的布置是极其必要的,因为作业的完成程度是学生知识反馈的结果。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知识点上的缺漏之处,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知识之美——为共享知识争当“好教师”
教师要想攀登知识的高峰就需要饱读诗书、扎实学识。在不断挖掘知识的同时,将所学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与莘莘学子分享,这才是好教师攀登知识之峰的最终目的,才是感悟知识之美的最佳路径。
一方面,教师需要扎实学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作为一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瓢水的知识,自身要先有一桶水甚至一江水。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广泛涉猎各种“新潮知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新潮知识”蕴含着的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学习与解读这些词语有利于了解年轻一代的生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若把握不慎,容易误入歧途。因而,教师应用自己专业眼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新潮知识”,明辨是非。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技能,对已知知识进行教学法上的创新。把知识高峰的秀丽景色传递给学生,讲究教学方法与技巧:创新课堂模式,利用微媒体进行教学;协调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节约教学资源,使用“绿色”电子教材;开放教学视野,与时代发展共进;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材料。
站在知识的高峰,教师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学海无涯,求学之路的艰难险阻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同时,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又容易让人目迷心摇、乐不思蜀。这阵阵的“寒气”正在冷却着教师们当初那团争当成为好教师的理想之火,让原本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逐渐消退,言行举止变得世俗平庸。那么,应如何让教师那团理想之火能“高处不畏寒”?这就需要教师感悟道德之美,注重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
道德之美——为塑造高尚人格争当“好教师”
道德可以理解为人类应该遵循的一套外在的正当性规则,以及人类关于这些规则的认知与行动情况。它的作用是约束世间万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协调有序、互不冲突,从而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而这也正是道德之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不仅因为教师富有学识,还因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特征,诠释着什么是道德,彰显着独特的道德魅力。因而,攀登道德之峰是每一位“好教师”责任之所在。
与此同时,教师高尚的人格通过教师的举止投足感染学生和同行,传递教师的道德之美。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权威的,而有着高尚人格特征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最具有说服力的道德教科书,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照亮着学生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的谈吐举止。对于同行而言,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更常常成为周边教师学习与反思的对象。通过发现、感悟人格高尚的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之美,反思自身的不足,逐渐塑造高尚的人格,争当“好教师”,使道德之美蔚然成风、薪火相传。
道德虽有美之处,但它归根到底还是外在的戒律,不足以做到春风化雨般地、真正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想攀登真正的教师高峰,还需把这种外在美内化于心,做到随“心”所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这份真情实感。
心灵之美——为拥有仁爱之心争当“好教师”
“好教师”是需要发自内心,对学生深深的爱,不只是受到道德这一外在规则约束而践行教师的职责,而是要将道德内化于心,这颗心就是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在发现不同学生之美、感悟他们成长的快乐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属于心灵的美丽。
这种仁爱之心,在外国教育家看来,可以概括成一种对学生的爱。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让教师懂得宽恕学生的过错,體谅学生的难处;因为热爱学生,让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亮之处,帮助学生成才;因为热爱学生,让教师忘却教学工作的辛累,乐于与学生共同成长。
“仁者爱人”,作为一名好教师,更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因材施教,教学应当因势而新、因人而异、因事而化。首先,“好教师”应当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次,“好教师”还应当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求仁爱的时代价值,达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进而把仁爱之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传递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也能发现与感悟仁爱的美丽,并学会向他人传递这份美丽。
仁爱不仅是道德的内化,更是攀登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理想、知识、道德的升华与超越。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好教师定能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使攀山随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好教师定能不断扎实自身的学识,攀登知识的高峰;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好教师定能塑造高尚的人格,攀登道德的高峰。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