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重点从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实验教学准备阶段、实验教学实施阶段、实验教学反馈阶段等实验教学基本流程及实验设备管理、开放实验室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教学;规范化
近年来,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全面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内涵式建设影响重大。
一、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管理现状
对民办高校来说,工科实验室建设的高成本投入是制约实验教学规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经过前期的调研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实验室建设投入后继乏力
民办院校在办学初期进行较大规模资金投入后,在以后的追加投入中会相对慎重。对于实验教学设备来讲,都期望所购置的教学设备能使用更长的年限,而对设备的损坏、丢失、报废、更换则比较敏感,实验室建设的追加投入不足。
(二)专职实验人员数量较少,实验教学人力不足
民办院校专职实验人员呈现“两少一多”现象,数量少,待遇少,责任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专职实验人员的队伍稳定性差,一方面导致实验教学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实验设备维护工作不能很少地持续进行。
(三)与民办高校配套的实验管理模式不成熟,设备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多参照于公办院校模式来运行,不能完全适应自身的特点。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实验设备管理不到位、管理关系混乱等问题。
(四)实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影响实验教学运行
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对于实验设备重使用轻维护。一旦实验设备老化或损坏,其维修和更换相对困难,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目前实验教学管理现状对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构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促进实验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有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意义重大。
三、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体系构建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实验室环境管理
根据需要,实验课上课之前,实验教师需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使用正常;实验室卫生整洁干净;实验室规章制度悬挂到位,标识明显;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张贴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条理明晰。
2.实验教学资料管理
根据实验课的特点和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订适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实验大纲;依据教学实验大纲,选用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或是自行组织编订高质量的实验指导书(讲义或学习指导);依据实验大纲,编订符合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报告手册。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手册内容需经过相关部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3.实验教师备课要求
实验教师正式上课之前,需有实验预试环节,提前把握好每个实验项目的操作关键和操作细则。同时,需提前掌握上课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好课前沟通准备工作。
实验教案的撰写,要基于实验教师的实验预试情况,教案内容中需涵盖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实验流程及实验安全内容等。
(二)教学实施阶段
1.教学过程组织
(1)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是实验助手需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并保证仪器完备、功能正常。
(2)实验教师需组织学生提前做好实验预习,并在课前检测学生预习效果。
(3)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项目的讲解需清晰明确,操作演示需标准规范。如果是分组实验,教师需提前安排好分组,并明确各实验小组内部的协同分工情况,以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全面掌握。
(4)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教师需不断巡视,及时指导。
(5)实验教学结束后,需指导学生将实验仪器归位,保持实验室整洁。
2.实验结果跟踪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规范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实验结果。同时,实验教师需对学生的现场实验结果记录进行审核签字,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
(三)教学反馈阶段
1.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建立起“4+2+2”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评价的四个参与主体: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两个评价环节:实验教学准备、实验教学过程;两个评价维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目标达成度。通过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全方位监控。
2.实验教学资料归档
(1)及时收缴批阅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
(2)完整留存學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报告、实验测试等各环节的原始资料,使实验课程考核和实验成绩评定做到规范合理。
(3)分类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档案和实验教学研究档案,为深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验设备管理
1.建立“校-院”二级设备管理体系
将实验设备的管理层级分为校级:共享型实验室,例如公用机房或多个二级学院共用的实验室;二级学院级:专业型实验室。学校层面需根据实验资源数量,统一按比例分别配备设备管理员编制,保证不同层级的实验室均有专人对接管理,定岗定则。同时,分层确立各自权责范围,保证各实验室的设备维护、维修、添置以及实验教学耗材的采购等各有权限,制度运行高效便捷。 2.建立实验室规范使用制度
实验室使用需正常填写使用记录本,包含正常实验教学使用记录和开放实验使用记录。做好实验设备使用率分析报告,对于使用率较高的实验设备重点做好设备检验、维修和保养。对于使用率过低的实验设备针对性地开发其使用价值。
(五)开放实验室管理
1.实验预约
非实验教学时段,建立开放实验预约平台,保证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实验内容之后,可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实验预约,以开展额外的实验项目,或是实验选做项目,或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依托于开放实验操作,可以进行创新创业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后期的成果积累可以作为实验教学的直接成果参与学校的考核奖励。
2.建立实验设备共享平台
(1)积极建设实验设备的共享平台,推进仪器资源共享。部分专业实验室中实验仪器设备通过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和综合利用可以实现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通过建设实验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共享,积极开发实验设备使用潜能,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有偿开放制度。尤其是针对一些建设成本高昂但日常使用率不高的大型仪器设备,主管部门可以按照设备的价值对其相应功能进行对外开放使用,并进行科学定价,统一收费,使其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对外开放所得资金需全部用于实验室管理,包括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购买一些新型的仪器设备。
四、民办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保障
(一)实验师资建设保障
1.完善用人机制
实验课时工作量、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应合并计入实验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原则上,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设置应低于专业教师基本工作量。
2.完善留人机制
一方面提高实验师资待遇,另一方面为实验教师及实验设备管理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保每位员工清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
(二)实验设备管理制度保障
1.实验设备维修制度
(1)做好实验设备备件储备计划。对于实验设备备件的储备,可根据上一年设备维修的特点来科学规划来年的备件储量,确保当需要更换配件时能够在校内完成,以缩短设备维修周期。
(2)合理安排维修基金。采取奖励措施,对于设备维护良好、维修基金节余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通过日常维护和保养节省维修基金的做法。
2.实验设备更新制度
出台《设备使用、保养与管理奖励办法》,鼓励使用单位爱惜使用设备,合理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并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来奖励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制度保障来有效提高設备管理水平,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万筠,崔玉波,安晓雯.“新工科”背景下大型精密仪器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7).
[2]张文婷.试论大学工科实验教学开展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9(7).
[3]章欢乐.高职工科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C].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