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下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古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究其原因不是古文不精彩,是教师长期以来教法单一,形式固定,目的单一,“文”“言”割裂,而且长期只注重文,一篇文章的“神”被无情地淡化忽略,当灵魂丧失了,文章也就成了艰涩词语的排列,所以要让古文从新焕发生机,让学生重拾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大胆地探究,课堂上要不拘一格,我们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古文教学;诵读;情感
  时代变迁,文体改变,距离增大,语言晦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总是觉得生涩难懂,枯燥无味,心生厌恶。这就导致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硬着头皮去讲解,学生也只能无奈地被动接招,长此以往,如果只是把古诗文的学习定义为阅读背诵,那么古诗文中承载的文化精神就在过度单一强化文言学习中遗失了,无法深谙古诗文的思想内涵,所以教师继续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文一把合适的钥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畅游呢?古代文化中博大深邃的精神才会变成滋养精神,提升素养的沃土。
  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无论从文体的形式和内容都堪称完美,那么如何引领学生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呢?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从“宏观”和“结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解读课文,“宏观”指的是教师会首先介绍“赋”这种文体的具体的特点,其实这违背了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对于“赋”这种古代的文体对学生来说因为有时间的距离,所以是陌生的,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然后交流阅读的形式上的感受,再要求学生准确概括出“赋”这种文体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识别、比较、总结、概括出来规律,他们在具体的学习比较过程中就会产生愉悦感,成就感。而且记忆深刻。但這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下一步要让学生总结此种文体的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运用“赋”的文体形式将我们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场景表现出来,文中有两处六个排比句式,而且同时用到了或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展开限时,限内容,限形式(六个排比,骈散结合,或夸张,或比喻)的对抗,学生课堂热情高涨,学会用“旧瓶”装“新酒”,不但“装”开心,而且学生还能切实地感悟到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妙处,先让学生亲近文体,然后总结文体的特点,设置写作情境,如此学生对“赋”这种陌生的文体不但会熟悉而且可以学会运用,由被动学习自然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乐在其中。
  经典的文章写作主旨往往能穿越历史的云烟,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力量,但在讲解经典文章时,不妨先“卖个关子”,让学生带着疑问困惑去解读,没有了先入为主,学生就会在质疑中豁然,在对比中明朗,在交流中习得,所以教师尽量不要在学生尚未阅读文章之前就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地介绍作者,将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经历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如此就会宣兵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就会削弱对文章学习的热情,我们不妨也先阅读作品,比如《阿房宫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通过阅读让学生缕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杜牧以“赋”的形式浓墨重彩,极尽铺排之能事,用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夸张、比喻、对偶的修辞方式将阿房宫建成的背景和规模,以及楼阁和宫女、财宝之多淋漓再现,通过具体对阿房宫的描写,把阿房宫的兴衰和秦国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感慨,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深处的共鸣,最后在引出杜牧的写作的背景,构思的初衷。文章的讽喻的体物言志的手法也就呈现出来了。杜牧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讽谏晚唐的国君唐敬宗李湛,作者的目的借助历史中秦国阿房宫的兴衰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否则也会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哀叹,时代虽有别,但人的思想是相同的,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这篇文章依然有他的历史借鉴意义,这才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化的深层要义。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体、解读文本,而后在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新鲜感,遇到思想的困惑之后才会积极思考,渴望找寻答案,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套用,学生就在解疑中真切地感受到习得的快乐。
  在讲解李白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引领学生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脉络的变化,李白的诗歌往往在情感表达上张力十足,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他即使跌落深井,也能在最深的绝望中找寻到希望,心载星辉,在斑斓星辉中放声歌唱。李白在长安失落,被赐金放还的第一年就写了《行路难》,之后的八年又写了一首《将进酒》这两首诗歌中的情感就体现了这种大张大合的变化,《行路难》中作者面对仕途失意是美食难下咽,心中多迷茫,改弦更张后依然举步维艰,多想是碧溪垂钓的姜尚,多想是梦日乘船的伊尹,可是理想望尘莫及,心情的伤痛在迷惘找寻中触礁,然而作者仍能扬起精神的风帆,虽然风长,路远。《将进酒》中的情感也如此,先是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在,内心悲苦,然后是自我肯定,天生我才,千金再来,接着激愤异常,圣贤寂寞,饮者留名,最后是情感的一个高潮再现,长啸天地,销万古愁。狂放之情喷薄而出,用自己的豪情融化了古往今来的愁绪,这是何等的智慧与胸襟,能与日月争光,能与天地同寿命。
  新时代,新挑战,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我们就会少走抑或是不走弯路,如果我们能承继李白的豪放,我们就会在前行中稀释痛苦,在荆棘中大刀阔斧,也许伤痕在身,也许歧路众多,但是我们脚步会铿锵笃定,只要精神不死,就没有绝境。我们引导学生把古典文化中感受到的转变成自己的精神食粮,内化成前行的力量,转变成生活的智慧。这一切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直抵精神内核,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古文。
  参考文献:
  [1]尹晓媛,翟宗杰.新时期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策略的渗透分析[J].华夏教师,2017(22).
  [2]庄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