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植物学PBL教学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心理学原理剖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激发学生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根据记忆理论精心设计教学环——针对不同气质学生因材施教;抓住学生从众心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植物学PBL教学成效。
  关键词:植物学;心理学;教学成效;PBL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1-0152-03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Botany by Applying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Lin Wenfa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Fujian Forestry and Agriculture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stract: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botany teaching,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by using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arousing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through stimulating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rning motivation,elaborately designing teaching links according to memory theory,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and grasping the students' conformity psychology to creat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All these strategies improve botan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Botany;Psychology;Teaching effectiveness;PBL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和资源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对农林生科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是以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讲述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植物学一般在大一开设,如何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如何讲好这门课,对开启学生对农业院校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林院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 农林院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紧,教与学互动不足 植物学在农林类院校作为基础课在大一开设,教学内容量大,而课时数却不断减少,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植物学的理论平均课时为56.7课时,中国农业大学最少仅48学时;在省级精品课程中平均理论课为62.8课时,最少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为32课时[1]。由于课时少且后期会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农林类院校对植物学的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缩减,但每次课要讲解的知识点仍然很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且植物学作为基础课按专业授课,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做到与学生充分互动。
  1.2 学生对大学认识不足,学习被动,成绩不理想 刚步入大学的大一學生对大学认识不足,脱离了高考的束缚后,憧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而事实是大学课程多,有的专业甚至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满课;教师每次授课知识点多且一遍而过,不像中学教师对知识点不断“翻炒”巩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两者的矛盾造成很多学生学习被动,疲于应付,知识掌握不扎实,甚至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听不懂就不听,导致成绩不理想,从纵向对比数据来看,大一的补考率是大学4年中最高的。
  1.3 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难以学以致用 植物学作为农林生科类的基础课,对后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大一学生无法理解其重要性,甚至很多专业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学习植物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这是很多公共基础课都会遇到的质疑。在学习快餐化的今天,很多学生将学习和就业挂钩,希望直接看到具体能力的提升或应用,很难静下心好好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兴趣支撑,多且杂的植物学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烦躁的情绪,降低植物学教学成效。
  2 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植物学PBL教学成效
  为了提高教学成效,众多教师探索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2-4],这些对策对教学成效有一定的提高。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5]。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首先被采纳使用,目前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推广。在植物学教学中,笔者进行了PBL教学模式改革和应用。鉴于近年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研究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6-9],本文尝试以PBL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心理学角度深度剖析问题,分析学生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而提高了教学成效。
  2.1 重视内部和外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上认为动机和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为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为外在动机[10]。在学习中,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2种动机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激发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   从内部动机上看,让学生爱上植物学,认识到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视并设计好绪论。在实际操作中,对绪论的讲解可抛弃传统枯燥的讲授,可结合深入浅出的植物相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例如,英国BBC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生命之歌——种出一个地球》,让同学们感受到植物的魅力的同时对植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在每个章节的讲解中,在理论讲解后播放相关视频加深记忆,同时加入相关的科学前沿研究及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外部动机上看,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很关键。大一学生刚刚摆脱中学学习的束缚,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对于成绩的态度是60分万岁,学习有所怠惰。因此,在上课伊始就应告知学生,大学不是自由的象牙塔,成绩在大学各项工作中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外部动机的调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结合内部、外部动机,同学们能更主动地学习,这在课程的教学互动及期末的成绩都得以体现。以福建农林大学2016级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2017级农学专业学生为例,相较于同年级其他专业植物学期末平均成绩高出10分左右,补考率比其他专业低5%~10%。
  2.2 运用记忆理论原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系统[10]。记忆按内容可以分为5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其中语义记忆又名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10]。理论知识的学习归属于语义记忆,在5种记忆内容中难度最大。植物学相较于其他学科需要识记内容多,有许多平行概念,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少,这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获得知识(长时记忆)是教师授业解惑的目的,这要求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瞬时记忆,通过复习转化成短时或长时记忆,但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仔细琢磨不断研究如何用初学者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或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生涩的知识,学生听懂了才容易获得瞬时记忆,否则教师辛苦授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无意义音节。其次,授课中注意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获得短时记忆。再次,要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需要及时复习。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遗忘规律提出的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越来越慢,50%的记忆材料在3h内忘掉,70%记忆材料在24h内忘掉[10]。学生主动复习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每次课后针对重难点设计2~5个问题留给学生,下次课抽查并给予平时分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督促学生复习,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
  2.3 根据不同学生气质特点,因人施教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古希腊哲学家波克拉底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体制类型[10]。气质作为一种人格的特征,是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不同气质的人在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不同。在教学中,对于不同气质的学生要合理引导和利用,因人施教。胆汁质表现出精力旺盛、行为外向、情绪兴奋性高,具有这类气质特点的学生在班级中往往表现出调皮捣蛋的行为,但也容易调动班级气氛。多给予这些外向的学生引导和认可,他们可以成为良好学风的先行者。多血质表现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有较生动表情与语言表达能力,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这类学生往往是班级最受欢迎的学霸类群,他们是教师互动的主流群体,良好的互动能提升教师的授课热情,是推动教学相长的最佳群体,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并引导这类群体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粘液质表现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日常生活中动作缓慢,遇事谨慎,但持久性强。这类学生在教学中不一定会给予教师很大的反馈,但是他们往往是隐藏的学霸,有吸引力的授课内容可以牢牢地抓住他们持久学习的心。抑郁质表现出孤僻,行动迟缓,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想象力丰富。这类学生往往是不易察觉的,看起来很乖,成绩却可以出乎意料的差,因为他们多数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其自我调整能力比较差,面对成绩看似波澜不惊,往往难以面对现实却不知如何倾诉,这类群体是最容易忽略却最需要教师关注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间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多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不同气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弥补课时短互动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4 合理利用社会影响,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个体所处的情境,f为函数关系[10]。这个公式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学习氛围,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不好的风气则会增加厌学情绪,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教师而言,除了要上好课,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社会影响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其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在班级这个团体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从众的特点。通过对不同授课群体的观察及对学生群体的访查,发现班风对学习成效影响重大,例如,一个集体中80%向学,20%不学的同学就成为异类,为了寻求认同他们会改变学习态度;反之,集体的学习风气会越来越差。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并调动胆汁质和多血质气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教学成效
  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合理设计课程,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正确的引导并通过部分同学的带动,以福建农林大学2016级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主动学习的学生从原本的30%~40%到后期的70%~80%,期末成绩在同年级中排名第2位,同样的2017级农学专业学生成绩在同年级中也是位居第2位。
  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的思想随着时代不停变化,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问题的本质,不断做出调整,因人因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恒戬,赵凤云.我国本科植物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生物学通报,2016,51(5):12-15.
  [2]苗芳,姜在民,崔宏安.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907-22909.
  [3]罗火林,杨柏云,罗丽萍,等.植物学多维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效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4):20-23.
  [4]刘铁志,唐立红,段永平.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8):270-272.
  [5]NORMAN G R,SCHM IDT H C.The effect of the PBL course[J].Medical Education,2000,34(2):721.
  [6]杜晓春,杨小沛,郭梦良.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计算机网络》[J].价值工程,2012,31(33):278-279.
  [7]曾子林.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96.
  [8]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96-197.
  [9]刘继萍,赵云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08(5):63-65.
  [10]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6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