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类比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类比法,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课件都能够使用类比法,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就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类比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师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
  很多教师都是以教学为根本目的,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制定合适的引导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课堂中所讲的知识点。比如,高中物理学中的摩擦力这个章节。学生第一次听说摩擦力的概念是无法确实感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的。单纯的知识点总结和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理解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教学方式单一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就是将课本内容灌输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解题思路背诵,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笔者认为单纯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会使得班级物理成绩产生两级分化的现象。
  (三)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物理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学知识点繁杂。教师如果不能够正确地应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没有兴趣,就导致学生的课后时间分配给物理的时间十分少。会出现物理学习情况不理想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拿着课本昏昏欲睡,物理教学效果不好。
  二、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生活知识类比
  其实,很多概念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实验与生活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无论是牛顿定律还是自由落体等,这些概念都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而发现的。高中生对于物理实验存在着一种“乏味感”,认为实验就是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甚至可以让学生就概念设计出物理实验。并非一定是要物理实验在前,授课在后。教师可以先讲课,再实验,巩固学生的概念学习。
  (二)微观世界的展示
  在物理教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性质等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粒子相对较小,甚至利用显微镜也很难发现粒子的运动轨迹和具體形态,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模仿,将各个粒子之间的链接方式、运动形态,通过模型展示出来。例如,原子在空间结构上是排列规则的立体图形,教师就可以利用模具具体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设置出类似于粒子运动的运动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表达出来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粒子运动的力、速度等。这对于后期的分子运动计算以及各种空间分布规则有着很重要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形象生动地表示原子之间的关系。
  (三)自由落体以及抛物线落体的类比
  自由落体运动以及抛物线落体运动,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难以想象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力学限制以及速度计算。教师就不妨利用各种事物进行具体的模拟,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纸团和一个橡皮,同时向一个方向抛出,采用相同的力,但是会发现抛出的距离不同,这是因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还可以将这个过程利用拍摄设备具体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慢放,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同时,自由落体运动其实是可以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的,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真空环境,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教师不妨也可利用不同物质的自由落体实验,引导出阻力的内容讲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四)电磁感应的类比
  电磁感应是存在的,但是电磁线或者是电磁波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学生都知道,两个吸铁石之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个力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怎么样的表达是难以想象的。科学家就利用吸铁屑进行具体的类比,通过将铁屑放置于两个吸铁石上面,利用玻璃作为隔断,铁屑会出现一定的排列规则,这就是磁感线的“线路”,可以说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了。奇特的运动现象完美地展示了我们看不见的电磁,这对于学生理解这一章节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力的表示
  力,是大家都认可存在的。但是,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往往是很难知道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两个人互相推动的力,感受一下拉动桌子所需要的力。通过这些事例告诉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大小是可以描述的。力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力的分析确是实实在在的,教师不妨利用书本案例,以直线表达力,加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这种类比表达力学的方法,是物理课堂中普遍应用的。由此可以证明,物理教学是需要类比的,很多物理知识也是通过类比教学所展示出来的。
  三、结束语
  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抽象化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定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采用有趣的类比法,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凯.类比法教学的特点及运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