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实验标本,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中加以应用和提高;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学生交流与讨论、教师讲解,共同找出正确的答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实践,多实验,加深验证小学科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实验 生活
  第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前让学生们收集一些实验标本,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中加以应用和提高。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科学中大量的知识点和答案就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同学们可以从生活中直接找到答案,找到问题的原因。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会根据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印刷一些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生活中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自己研究、同学之间讨论或者咨询当地的居民,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我在教授“细菌”与“馒头发霉了”时,让学生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馒头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馒头放好几天也没有问题,而有些馒头放几天或者一天后长了一些小“东西”,馒头为什么会长小“东西”,长了小“东西”的馒头为什么不能吃了,吃了后会有什么后果与危害?为什么天热时馒头容易长小“东西”而温度低时不易长?这样,学生们拿着导学案回家后,会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探究,会拿出自己家的馒头进行研究,看看馒头上有没有小“东西”,能不能吃?学生就会对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当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同学间可以交流与讨论,看看问题到底出自哪里?经过交流与探讨仍然不能解决的,可以问问家里的人,从家人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会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为明天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交流与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教师也准备了适量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实验材料,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先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然后对同学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们通过实验、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来找问题的答案。如在讲“静止和运动”时,我课前准备了导学案,准备了一些与静止和运动有关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料,让同学们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料,看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为什么会静止,为什么会运动?静止与运动的关系是怎么的?然后通过学生自身的实验,如同学坐在凳子上,老师站在讲台不停的走動,同学们与老师的关系是静止还是运动?有的同学说老师是运动的,而同学们都是静止的;有的同学说老师是静止的,而学生是运动的。我让答案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状态?A同学说:我和同学们坐在凳子上,老师在不停的走动,所以同学们是静止的,而老师是运动的。B同学说:如果是老师看我们,老师本身是静止的,而同学们都在运动呀!这时,科学教师抓住当前时机,引出“参照物”这一概念,和同学们说明白,静止和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便不相同。老师: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当两辆火车相向行驶时,明明我坐的这辆火车还没有动,但对面的火车开动时,给我们的错觉是对面的火车是静止的,而我们乘坐的火车是运动的……C同学:对呀,对呀,我也有这个错觉,上次去北京时,经过济南站时火车要停5分钟,方便上、下客,但刚停下,却发现自己坐的火车又开了,火车上的乘客有的上火车,有的下火车。当时我就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呀?火车明明开了,但叔叔阿姨们为什么还能上、下火车呢?等了一会,对面的火车没有了,却发现自己坐的火车还在原地!这就是参照物的缘故,我选了对面的火车做参照物,所以才产生了上面的错觉。
  学生们对参照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让学生们面对面站成两队,让其中的一队不动,而让别一队缓慢地向一侧走动,来亲身感受一下两列火车的运动状态,看看静止与运动是如何来断定的。经过学生们亲身实践,经过教学教师的点拨与引领,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说自己以前遇到的与参照物相关的事情,多了解一些静止和运动的实例,从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对参照物的概念记忆得到加强。
  第三,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学科学课堂之后,我会再次安排课后实验作业,再次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一个课堂中的知识点,再次验证一下上课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与数据,从而加深理解,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上完“儿童常见疾病调查”之后,我让同学们再次调查一下身边儿童的常见疾病,儿童最容易长哪种病,这种病应该如何进行科学预防,从生活习惯与生活饮食方面如何防范疾病的发生,当发生疾病时如何快速医治,等等。通过学生们亲身调研,会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