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嵌入思维导图的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知识建构是以“观点”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文章从知识建构理论出发,分析了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不足,如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缺乏协作与交流的知识建构平台,绩效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等,将思维导图嵌入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中,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追溯学生的元认知进程及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知识建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15-02
   大学课堂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上课玩手机、人在心不在、消极听课、做无关事情等行为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1)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获取成本极低,习惯了“大数据”的新生学生一代,对课堂上“陈旧”的知识难以提起兴趣。(2)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代的进步使得学生缺乏的不再是知识的量,而是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高阶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已有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先行一步,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本文尝试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嵌入思维导图工具,期望建设一种两者融合,学生自主建构并系统整合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知识建构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特色
   (一)知识建构理论概述
   知识建构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cardamalia和Bereiter两位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知识生成理论,其被定义为:针对社区有价值的观点进行持续改进的合作过程[1]。以观点为中心、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和社区导向是其主要特点[2]。以观点为中心要求把观点看作概念性的人工制品,一旦它们在公共空间(比如知识论坛)被提出和记录,就被赋予了能进一步被探究和发展完善的社会生命,这使得观点的创新、修改和评价成为可能。基于原则的教学设计有助于观点的持续改进,这与高度结构化、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区别,要求教师适时地利用相关原则去营造一个知识建构和创新的适宜社会、文化环境。社区导向强调观点的持续改进必须依赖于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所有社区成员都是知识建构的贡献者和责任人,而不仅仅是自我学习。知识建构理论自提出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知识建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3-5]。
   (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的特点
   不同于传统的基于任务和活动的过程型教学理念,知识建构教学基于12条原则而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持续改进”,通过引导学生深层次知识建构,实现其“最近发展区”的不断迁移,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动因和持续改进观点的责任。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具有许多新的特色。
   1.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观点的提出、完善、评价和提炼均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支架”。
   2.由知识讲授向知识建构转变。学生由原来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教师由原来的讲述式教学向引导、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师、学生均以观点的提出和持续改进为目标。
   3.由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学生由原来的独自学习向社区协作学习转变,包括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价、相互质疑、检验论证、通过协作来综合观点和收敛观点等。
   4.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除了教师有限的知识传授之外,学生更多地要与周围环境进行多元交互,从开放环境中感悟知识、评价知识、更新知识和把握知识。
   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局限
   知识建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教学分析、学习環境设计、知识建构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见图1),这四个环节形成闭环,说明知识建构并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螺旋循环的过程,每循环一次,学习者就会建构一部分知识,随之又会产生新的观点,继而进行下一轮的知识建构过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建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观点的碰撞和完善,但缺乏一个知识建构进程控制和效果评价的工具,缺乏一个知识、观点系统整合的辅助方法,从而限制了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的理想境界应以“最近发展区”为目标,太难或太易都难以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教师通常会通过谈话、提问、经验判断或小测试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继而进行情境创设。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只能零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从而不利于后续的情境创设和知识迁移。
   2.学生缺乏一个协作、交流的知识建构平台。通过协作、交流,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引发思考和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和深度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协作和针对性交流的平台,也就是说,大家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质疑,但较少去探究观点的来源、观点背后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基础。此外,如何围绕有意义的观点进行分工协作,深度学习,挖掘其概念体系并实现知识迁移,学生也存在着无从下手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可以协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评价完善的知识建构平台。
   3.绩效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知识
  建构。知识建构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性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的理解和掌握,绩效评价要引导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目前,教师对学生知识建构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测验法和观察法,测验法是结果评价,观察法是过程评价。但测验只能考查学生对零散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察其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情况;观察法仅仅看到了学生知识建构的参与情况,无法了解其知识建构的效果。    三、思维导图的嵌入及意义
   思维导图又叫知识网络图,它是一种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征,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和进一步完善个体知识结构的认知工具。将思维导图工具引入到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中,可以使知识建构的过程、结果外生化,有利于知识建构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实施。我们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全过程都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以此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其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在教学分析环节嵌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准确把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识别学生的“会”与“不会”,从而为下一环节的情境设定提供依据。思维导图通过外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能够了解学生会什么,还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结合谈话、提问、经验判断或小测试等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在知识建构环节嵌入思维导图有利于追溯学生
  的元认知进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有助于对一些不熟悉的新概念、新知识的协作探究。也就是说,借助于思维导图,第一,可以系统整理已有知识,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第二,可以发现、理解并建构新知识,利用新知识修正旧知识;第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协作、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发展、完善观点,丰富知识节点,培养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3.在绩效评价环节嵌入思维导图有利于科学评价
  学生的知识建构效果。将测验法、观察法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能从过程、结果和意义三方面对知识建构的效果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其中,测验法评价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法评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贡献和参与情况,思维导图评价学生对知识结构和意义的把握情况。在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重要概念表示某学科、某知识模块或某学习主题的基本知识结构,并对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阐述。
  四、结论
   思维导图的嵌入能有效弥补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传授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思维导图来分析学生特征,合理制定教学策略。学生要将观点的提出、论证、质疑、发展、完善等具体化为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建构,将知识建构的过程形象化、直观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Scardamalia M.,Bereiter C.Knowledge building and know- ledge creation:theory,pedagogy,and technology[M].In K. Sawyer(Ed.),Cambridge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397-417.
  [2]Hong H.Y.,Chen B.,Chai C.S.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epistemic views during their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6,(7).
  [3]趙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以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
  [4]邹剑霞,叶冬连,万昆,等.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研究——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为例[J].数字教育,2016,(1).
  [5]刘家亮,孔晶,宋燕青.基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建构应用 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