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红叶 杨维国 谢黔江
【摘要】“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三者的结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本文从三者的现状、结合策略、结合的核心或关键进行了研究,为广大高校教师更好的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翻转课堂 混合式 教学模式 结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工程监理》课程为例》(课题编号ZJGB20162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25-02
一、引言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出现已有8~12年,慢慢出现了瓶颈。2016年“互联网+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步入公众视野,尤其是高等教育,为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注入了发展动力,但是三者之间如何紧密结合,从而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教育学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现状
2016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教育”是其子系之一。 “互联网+教育”的终极产物是智慧教育,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目前其影响已经涉及中小学义务教育、大学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互联网+教育”的研究从2001年出现萌芽后一直增长及其缓慢,14年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直到2015年末2016年初才出现爆炸式飞速增长,研究热度增长了50.8倍,速度令人惊叹。2018年研究热度开始缓慢回落。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转课堂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其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2007年,美国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早实践了翻转课堂,可以说是翻转课堂的鼻祖。我国从2013年开始系统研究翻转课堂,直到2016年翻转课堂正式流行起来,研究翻转课堂出现了一次爆发式增长,此后在2017年到达峰点后开始回落。
混合式教学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首先提出,2005年教育学界开始系统研究,2008年~2015年平稳发展,2016年~2017年到达顶点,2018年开始稳定。
可以看出三者分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将三者完全结合在一起研究,经过检索发现研究量为零,从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研究空白,还需要科研人员做很多工作。
三、结合策略
1.必要性
(1)目前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只针对特定的对象,受益面小,个性较强,共性及特性把握不足,模式相对单一,沒有形成普适的、完备的教学模式体系。
(2)前述研究文献主要在理论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也有部分做了实证研究,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没有提出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结合点研究的不够深入,操作性差,不便于推广应用。
(3)“互联网+教育”以人为本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大多数相关文献都有提及,但最核心的关键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维互动。但是目前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这一点。
2.可行性
“互联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前景巨大的产业,如果这个产业想获得成功,必须有一定的媒介支持。
(1)学校层面:几乎所有高校都加大了“互联网+教育”方面的投入,WIFI全覆盖,世界大学城、微课、移动教学大赛、云课堂、雨课堂、一体机进课堂、无纸化教案等等,各种教学手段层出不穷。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领头羊和先锋官,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做出很多成绩,比如每年一次的国家省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大赛,技能大赛,都融入了很多“互联网+教育”的元素。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和高效,所以说高校教师是“互联网+教育”核心践行者,也是忠实的开拓者。应该说,在学生群体中发展“互联网+教育”,高校平台的切入度是最高的,融合性也是最好的。
(2)教师层面: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分为三个年龄阶段,老(50~65岁)、中(40~49岁)、青(39岁以下)。一般相对来说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去尝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不少学校在进行新教学模式推广的时候,限定年龄是50岁,要求50岁以下必须学习并应用,50岁以上采取自愿。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带来便利的“互利网+教育”建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都持积极态度。
(3)学生层面: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分为多种层次,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讲,研究生最强;从学习的塑造性来看,专科生,尤其是五年高职的最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隔半年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20日是第42次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我国的网民达到8.02亿,手机网民达到7.88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有比重最高,达到24.8%。因此,互联网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常态,所以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非常高。在我们的观察中,大学生群体在学生群体中上网自由度是最高的,其他类型的学生群体基本上都会受到家长和学校的管制。这就从客观上保证了“互联网+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态势。
(4)社会层面: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教育用户高达1.72亿,增速10.7%,远远高于GDP增速,其中手机用户达到1.42亿,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大量项目持续落地,说明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是非常高的,学习早已经是一种人生态度,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
3.实操性
(1)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从1993年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诞生,到2018年已经走过了26年。现在的智能手机具有非常优秀的操作系统、可非常方便的安全各类软件(例如安卓系统)、完全的大屏触屏体验。智能手机的完全大众化至今不足10年,但是发展速度极其惊人,几乎大部分人都是人手一台。可以随时扫码安装各类软件及不断扩大的内存为“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教育的关键之一。可以说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一台电脑,但是可以说几乎95%的大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从“互联网+教育”的实操便利性来说,智能手机远远优于电脑。现在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要求可以手机扫码,手机播放,手机注册。图1反映了互联网设备的接入情况,很明显手机接入率是最高的。 (2)平台:实施教育都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传统的平台是教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平台有很多,例如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云课堂、雨課堂、QQ群及技术论坛等。这些平台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维互动极其便利,学生、教师、技术支持人员、机(手机、电脑)、时间、空间六维互动优势非常明显。优秀的平台建设有利于“互联网+教育”的快速融合、快速发展。
(3)网络:现在的校园网络、家庭网络及商业网络速度越来越快。家庭网络一般最快会达到100M,这个速度在目前来说已经是非常快了,几乎可以满足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所有网络需求,即便是看教育视频,都可以看,包括最先进的蓝光分辨率。从2016年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开通了千兆宽带,尽管其价格非常昂贵,但是说明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支持是非常给力的,就目前来说,百兆宽带已经可以满足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的学习需求。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WIFI支持,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多,学校公共区域,比如教室、图书馆和宿舍的路由器是否能够满足常规班级的上网教育方面的需求,从目前来说,很多学校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增大路由器的接入能力。
四、结合核心
1.互动模式转换
师生在教学中的“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六维度互动是接合的关键,教育由传统的面对面、线对线的平面结构转变为网对网的空间结构。
2.驱动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育是采用经验驱动,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数据驱动的效果更好,这代表着教育观念方面必须做出改变。
3.教学模块转换
短小精悍的教学模块从制作、推送、接受、学习、反馈等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优势。
4.视频资源转换
传统的视频的资源总是要求大而全,但是使用起来特别不方便。2015年开始推广的微课程(5~12分钟)特别适合“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一个微课程代表一个知识点,然后将所有本课程的微课程按顺序编码就组成了一个视频课程体系。
五、总结
“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其终极目标是智慧教育,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结合,短视频系列制作、课前推送、课中讨论答疑、课后互动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三者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无可逆转,把握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瑞增.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陈怡.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彭璐.基于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赖志欣.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许红叶(1984.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