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艺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彩琴

  【摘要】小学是教育的特殊时期,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制订课堂朗读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语文感染力,激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朗读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到教学的艺术,与学生良好交流,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突破与发展。在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灵活的朗读形式、全体参与的朗读途径、在朗读中实现整体感知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95-02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训练。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以直观感知接收为主,朗读教学成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知识,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去揣摩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情感等,在朗读中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实现对语文课文的整体把握。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对学生的进步是不利的。这在朗读教学课堂中也有体现,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既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遇到问题也不能向教师倾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无法被激发出来的,也无法实现创造性的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近年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师生与生生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与交流,调动学生朗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有利于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随着合作学习模式的逐渐应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将得到新的发展,该模式的出现和普及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改的重要需求。
  二、朗读关注到参与的全体性
  在推进课堂朗读过程中,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的朗读。朗读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到朗读中,通过朗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推进朗读教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全班齐读、分小组、分段、分句朗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最终实现朗读的全员参与。在日常朗读过程中,可以分多种形式,要使学生能够进入角色、带入情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朗读状态,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更要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学生形成互动,全面推进朗读的发展。
  三、朗读关注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
  朗读关系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朗读与读的不同之处在于朗读是带有感情的,而不仅仅是枯燥地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对所读内容的感知程度,不仅仅是读出来。如在学生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是否能够想到不同小动物之间的区别所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能力还有限,对于知识的认知还以感性为主,对于所接触到的事物的欣喜或是讨厌也能直观地体现并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朗读者需要关注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引导孩子的情感抒发,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完善及发展,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对孩子进行引导。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尽管许多播音伴奏朗读比较准确、清晰,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里面还是缺乏了一定的情感。必要时,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进行示范,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朗读中;在日常朗读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级,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寻找到教学工作的完善及发展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展开朗读的整体感知,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一些朗读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产生感悟。
  四、朗读带入情绪有所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带入自己的情绪,进行思考,即所谓带入情绪展开思考。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揣摩和体味文章的内容,如《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的心理发展变化,可以通过阅读去思考与感知。在必要时,教师为学生做出提示,在学生开始朗读之前,给予学生相应的启示。例如在学生朗读《乌鸦与狐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问一下乌鸦和狐狸的心理变化,之后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乌鸦有哪些情感,以及情感的发展变化;狐狸在听到乌鸦的不断恭维时,心理有哪些变化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表达,全面展示出来,在朗读中逐渐融入情绪。事实上,语文學科许多内容并不是单纯依赖于文字所表达出来的,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体味与表达。
  五、促进传统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结构的改变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提高朗读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摸索朗读技巧,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索适合朗读的内容并进行朗读,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培养朗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的教学结构,在阅读中增加课外知识量,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科学地引导学生多层面和多方位地理解,让语文阅读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温暖,科学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代入真实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是什么?怎么才能把学生眼球吸引到语文阅读的课堂中来?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这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要鼓励孩子去读,对于孩子喜欢的段落,要孩子放声朗读,认真感受字里行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门蕴含感情比较丰富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有机地将课内外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效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已经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在新的历史时期,朗读教学也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照顾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文章内容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等,实现朗读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盈.浅谈低年级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15).
  [2]魏雨焕.提高城中村小学生朗读英语课文能力的一些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7).
  [3]曾宪臣.学生朗读能力差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5).
  [4]梁志萍.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5]胡香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6).
  作者简介:许彩琴,女,1972年生,浙江台州人,大学本科,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