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榆晰

  摘 要:为了坚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教师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区分;要把握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具体主题来制定适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完善教学方式,以语言活动为中心,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要注重其实质和结果,细化评价维度,根据语文素养设计相应的要素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2-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2.09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实验稿)中全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2011年的课标修订版中得到了延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的价值[1],对教师发展也有着丰富的意义[2]。语文综合性学习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鲜感,有调查表明,其开展不久就已取得显著成效[3]。然而,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断实施,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性”的缺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多方面的性质,然而“语文性”是其根本属性,它规定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和旨归。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的缺失意味着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忽视和偏离。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坚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一、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容易将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相混淆。实际上,甚至有研究者也会将综合性学习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4]。从语文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表述来看,其与综合实践活动确实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及的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就包括有利于培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精神,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又如,在课程设计思路里提到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图之一是加强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这与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也不谋而合。另外,在实施建议中亦有不少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似的表达,例如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应开放、多元,评价要着眼于过程中的表现,等等。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截然不同。以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至高中都要设置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尽管其内容会涉及多门学科,但其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语文課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已有的新课程标准中,只有语文课程标准里才设有综合性学习,虽然也强调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但其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即要以语文为核心。所以,我们在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有效做法的同时,更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到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四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里,都分别有针对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在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紧随有体现“语文性”的目标表述。在第一学段里提到要“能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在第二学段里提出要“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运用语文解决简单问题”;在第三学段里规定要“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等等。由此可见,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会涉及“周围”“大自然”“学校”“社区”“学习和生活”“本地区和国内外”等内容,但其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当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也会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以“花卉和古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会学到关于花卉的知识,但这只是综合性学习的“附加值”,并非其主要目标。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就极有可能迷失在“综合性”的内容里,而找不到“语文性”的终极目标。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应该仔细参照新课标中关于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具体主题来制定适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学目标要有“语文性”。如以“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将“认识桥和研究桥”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而应该聚焦在阅读或者诵读与桥有关的文章,讨论“桥”字的结构和意义,学习带有“桥”的词语和句子等等。不然,教学目标很可能偏移到桥的发展历史、类型和文化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要足够具体。比如,有些教师设计了以“母爱”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其主要教学目标基本上涉及到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如积累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等等。该主题下的教学目标具体为:(1)教师要求学生能从提供的一系列“母爱”相关的文章中摘抄1500左右自己特别感动的情节描写;(2)能从每篇文章里找到一个字(词或句子),并谈谈自己看法;(3)能写一篇以“母爱”作为话题的作文,讲述与母亲在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小事;(4)能从文章中选择新学的二字词和四字词各50个,并将它们写在笔记本上。这种十分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细化了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为后面的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也有体现“语文性”的表述。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等。但这些表述似乎主要阐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具有“语文性”的教学方式。相反,教学建议中更多的表达更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办法,也许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在吸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的同时,也应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活动主题,完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学活动本身的“语文性”。为此,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语言活动为中心,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如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语言活动上,而是用于艺术活动、科学活动或者思想教育活动,虽然活动可能异常精彩,感人至深,也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式。    比如,有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主题为“黄河,母亲河”。教师在课堂上先逐一展示若干张有关黄河的幻灯片,令学生目不暇接,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撕开的地图重新拼成完整的黄河流域图,学生亦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兴趣盎然,观察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却鲜有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其实,教师在放映幻灯片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对图片进行描述,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相对位置,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如,在一节以“京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学习京剧动作、表演京剧、画脸谱等,这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实际上偏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性。事实上,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增设让学生表达对一些京剧唱词的体会,或讲一些京剧中的经典故事,还可以根据脸谱写一写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标
   四、细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维度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中提出“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从这个表述可以明显看出,在这四个评价维度中,只有第四个体现了“语文性”,前三个似乎也更类似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而且该建议比较笼统,比如对于“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表达就显得语焉不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的缺失或许也盖因于此。如这样一道语文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尽管这道题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但这道题更多的是呈现地理知识和生物知识,无法让学生表现出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时,首先教师不能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也就是说不能将关注点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是否精彩生动,而应该认真思考每个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师不能只重过程而忽视结果,有些综合性学习看似有探究,而实则可能是没有问题或者假问题的探究、合作和交流,只有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才能判断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在遵循评价建议的同时,自觉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其分解为可观察的操作性行为。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据此设计相应的要素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比如,教师可以围绕着“追星”这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一些相关的评价问题:请选择你所追的星或敬佩的名人,为他(她)写几句评价性的语句;用100字左右说说你对追星的看法,并说说理由;为你追的星写几句你想对他(她)说的话,等。
   总之,为了坚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性,教师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区分;要把握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具体主题来制定适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完善教学方式,以语言活动为中心,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要注重实质和结果,细化评价维度,根据语文素养设计相应的要素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
  参考文献:
  [1]周来宏,邵龙霞.试论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4):44.
  [2]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35.
  [3]刘从华,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J].教育研究,2002(7):86.
  [4]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3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