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亚型禽类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龚商羽
摘要: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是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了养禽业的发展,也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做好H7N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更好地对该病进行防控的前提。本文从病原学、疾病分布、传播因素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今后全球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H7N9型禽流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纳米,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比较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比较多,可来自感染或发病的家禽,以及野生鸟类和迁徙的水禽等。有观点认为,野生的鸟类是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迁徙性水禽带毒、排毒的现象常见。从鸟类体内分离的病毒也感染其他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H7N9禽流感病毒适应哺乳动物宿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从病毒本身“内因”及宿主“外因”两方面,深入阐释了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后迅速获得PB2/E627K突变而导致病毒对人类宿主适应能力和致病力增强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深入理解禽流感病毒如何适应哺乳动物宿主及跨种感染和传播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作出贡献。
一般而言,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和嗅觉途径,而这些途径可能受到呼吸道和消化道黏液分泌物中病毒颗粒数量的影响。实验证明,鸡很容易感染H7N9病毒,并能高效地排出病毒长达7天。实验表明,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鸡体内的H7N9病毒的脱落可能在活家禽体内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可能导致鸡体内感染的往复循环。受感染的鸡体内H7N9病毒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长期脱落,可能导致病毒在邻近动物中传播和传播。然而,有人发现H7N9病毒不能从感染的鸡体内有效传播到其他动物体内。然而,我们不能排除鸡在实验中可能经历了一个往复的感染周期。
2 传播因素
禽流感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染性之强是空前的。病毒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并随着空气的流通进行传播,例如饲料、笼具、饲养员衣物、运输工具等以及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及尘埃,都会传染给健康禽类。
3 免疫反应
流感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激活动物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先天免疫系统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引发抗病毒信号级联,从而产生干扰素、细胞因子。检查H7N9在血清和肺中的宿主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布,结果表明,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对疾病的进展有部分作用。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先天免疫反应后被激活。宿主细胞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来防御病毒抗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