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君义 董本云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坚持多模式探索、多渠道合作、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分为高收费模式、平台建设模式、订单班模式、立项建设模式、引企入校模式等。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要从制度上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管理权限如何划分;二是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平台资源如何整合和有效运行;三是解决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问题。理事会制度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运行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08-05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亟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迫切要求地方高校能够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需要,构建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行业特色、产业特色及专业特色,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资源及教育资源,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立足J省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促进了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10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适应市场需求。J省随之出台政策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并于2016年成立了J省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地方高校的顺利转型必须借助行业的力量。高校、企业以何种模式开展深度合作,以及如何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是高校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在我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格局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仍处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分类主要集中于对“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区分。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更多地停留在办学理念和较低的执行层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其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转型发展必须依托产教融合这一路径,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要措施,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来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亟需的、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J省经济建设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了教育链与人才链互动、人才链与产业链互融、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的良性循环,其能够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供给矛盾,并从供给侧入手,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就业创业联动及社会经济转型和升级。
  二、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德国的FH模式,实施的是“3+1”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多数选自企业案例;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设计,突出对人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二是加拿大的CBE模式,该模式以实际胜任岗位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首先通过充分完善的市场调研确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把岗位需求细化为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区服务。三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在校学习与社会工作交替进行,其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已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相互协作的运行机制,并配有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潘慰元提出学科专业建设要以需求为主导,人才培养要兼顾产、学、研,课程体系要面向实际应用的需要,以能力为标准进行考核和評价。胡璋剑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五性之间的统一,即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市场性的统一;以及应用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孔繁敏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改革为创新点,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蒋胜永认为应形成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体系。隋志纯等人分析了当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卢美丽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充足、专业建设不配套等问题。范巍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原则。杨春生、李军在《学以致用多元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应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高起点、低重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孙德彪认为实践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必须以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抓好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制度保障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总体而言,中外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尽相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是基本够用,其更侧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应用能力。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性
  自从2015年10月,国家三部委共同出台文件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来,校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转型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明确目标。行业企业要提高参与办学程度,要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实要涵盖主要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需求为导向,逐步解决教育供给落后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校企合作的最低层次是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共有4个层次(见图1)。第一层次,双方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第二层次,双方共同建设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第三层次,双方共建合作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第四层次,双方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办学体制的创新。目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较低层面,要实现深度合作,就要切实采取措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的需求,真正实现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图1 校企合作层次图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度对接和融合。行业和高校共同围绕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讨,形成关于人才培养规格、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共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完成学校与企业实践对接的“最后1公里”。从目前J省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较低层次,即双方通过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应用型大学在办学理念、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基本照抄学术型大学的现有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并未区分应用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而且部分转型高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明显。其次,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显著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其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是一所高校独有的标志,只有具备鲜明的特色,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前,地方轉型高校办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缺乏特色,而特色与质量又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办学质量过硬,办学特色鲜明,才能提升地方转型高校的竞争力,促进地方转型高校的持续发展。再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地方转型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缺乏培养职业能力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不能转化为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其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最后,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学生只有深入到企业生产和实践一线,才能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原则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具体原则:一是多模式探索原则。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工作,鼓励各教学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探索多种模式开展合作;二是多渠道合作原则。各教学学院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行业背景和产业发展实际,探索与政、产、学、研等机构开展多种合作的渠道;三是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高校根据各学院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组织实施产教融合,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先行先试。
  (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一是高收费模式。成立校企合作实验班,其收费标准高于普通专业,在通过物价局审批后,招生计划直接体现高收费标准。学校通过学费分成的方式向合作企业购买资源、平台,以此支付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实践费用和教师培训费用,企业保证安排就业。二是平台建设模式。教学部门通过申报实验室平台建设,购买合作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企业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理实一体课程,共同承担教师培训费用,企业安排学生就业。三是订单班模式 。根据企业需求,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企业订单班,企业参与实践并负责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企业指派教师讲授实践课程及培训实验教师,并保证安排订单班学生就业。四是立项建设模式。在校内进行校企合作项目遴选,优秀项目进入学校项目库。确定入库立项建设项目,由学校统筹费用。企业制订合作共建方案,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共建课程、教师培训,企业保证安排就业。五是引企入校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教学空间和场地,企业提供相关的实验和实训设备,为学生安排免费的课程培训。
  (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找准产教融合的切入点、人才培养的创新点。根据区域经济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流程,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使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为J省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构建由高校主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和董事会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管理权限划分的问题,以及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行问题;解决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问题。结合J省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指导思想,构建企业和学校密切合作的方案,建立“教学—实践—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做强J省高等教育,为实现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最终,实现J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转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既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从事某一具体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地方转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全方位、深层次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调整与整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高校要结合行业、产业及专业岗位的需求,坚持“面向应用”和“能力导向”的原则,将职业技能、学科知识和发展能力融为一体,构建明确的专业能力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培养规格要求—达成能力评价体系 [1],构建“传统课程教学形态”“网络课程教学形态”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态”并存的多元教学形态。同时,重构与新的教学流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双方通过構建新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开设跨专业交叉课程,打通相近的学科基础平台,增设商贸流通等大类课程及专业交叉课程,促使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实践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科学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2018年,吉林工商学院经贸学院与深圳怡亚通教育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怡亚通现代商贸产业学院。双方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规则、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移动支付方式和跨境电商等新的贸易方式,重新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建设了校企合作课程。双方通过共建共享怡亚通和乐生活超市、怡亚通星链云店平台、怡亚通星链云商平台、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平台等,融合线上线下业务,落实了“互联网+”流通战略,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既应具备传授理论知识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又要具备训练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调研或相应的培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而促进转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深入基层的实践动力,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与实践[2]。最后,教师也应转变片面地重视学术型人才的理念,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2]阎浩,葛健芽.基于政校企研联盟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责任编辑:付英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