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资源融合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玥 石丽雯 刘民杰
摘 要:着眼于国家强国战略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文章构建了新形势下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共21项内涵指标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特征模型。在其指引下,积极探索并实践多资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母体校与投资方、教学资源、企业资源、科研资源及校际校企协作教学团队资源融合。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多资源融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1-0071-03
为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的十九大精神理念落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对于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1]。文件中提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并提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的要求[2]。同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对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优化完善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械工程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审视新形势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特征的内涵建设,探索并实践多资源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母体校和投资方、教学资源、企业资源、科研资源及校际校企协作教学团队五大支撑条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环境,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很好地适应了当前制造业战略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了多资源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新形势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特征模型构建
周光礼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三个层次:一是工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就业技能;二是道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公民意识;三是思辨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气质[3]。结合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大学教育的多层次目标,如何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工程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通过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华盛顿协议》中关于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需具备的12项毕业生素质,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特征模型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4]。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方面问题。借鉴《华盛顿协议》所描述的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需具备的12项毕业生素质,瞄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对企业和兄弟院校走访调研、举办研讨会、投放毕业生和在校生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经过反复修订整理,在完成“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学生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特征模型。
人才特征模型由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共21项内涵指标组成。素质的内涵包括积极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认知、果毅力行;家国情怀、远大理想;道德操守、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工程伦理;团队协作、与人为善;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知识的内涵包括数理、力学知识;外语、计算机知识;政治、法律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工程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能力的内涵包括技术文献检索与信息分析能力;工程问题拆分及技术集成能力;外文阅读、翻译、沟通能力;现代设计及制造工具使用能力;多学科交叉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技术、经济风险评估能力;终身学习与技术创新能力。该人才特征模型的21项指标,赋予了人才特征丰富的内涵,更加明确了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引。
二、多资源融合推进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质就是高校与产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5]。其基本内涵就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设计研发的深度对接,并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素质培养与企业科技研发等功能融为一体,最终促成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6]。因此,多资源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非简单的课程内容叠加、教学师资组合或教学场所转变。为实现上文所述人才特征模型中描述的各项内涵指标,母体校与投资方、教學资源、企业资源、科研资源及校际校企协作教学团队五大支撑条件共同作业,在多资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
(一)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企业需求为引领,对学科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构建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课内实验、应用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将实践环节与校外实习、创新创业比赛、科研项目等融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并在教学和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及工程案例的引入。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并举,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考核,实现“双证书制”人才的培养,将加工制造作为有关课程的考核方式,实现“理论学习+虚拟实践+加工制造”的课程模式。此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6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