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资源勘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长春工程学院资源与勘查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助推地质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a)-0167-02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重“量”向重“质”的转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社会对于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但是相对于市场的转型速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存在著相当的滞后性。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际动手能力弱、“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尽管这里面有高等教育本身规律的因素,但思维方式固化、办学模式单一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2]。尤其是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教职员工长期教育理念落后。在转型时的定位和观念上仍旧保持了原有的办学传统的惯性[3,4]。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要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特色,满足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才能在诸多高等院校中谋求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康庄大道[5]。
  1  专业介绍
  长春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大学。资源与勘测工程专业前身为建校于1952年的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尤其是金属矿产勘查工作输送了大量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行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能有效满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因此,面向新形势、新环境、新方向,专业教学团队改变固有教学观念,在保持地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针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对以往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资源勘查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是同时造成了课程体系僵化、教学方式单一等缺陷。近年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应付情绪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此次研究对原有模式充分扬弃,寻找出差距和不足,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去向单位走访、行业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大规模调研。总结出原有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时序设置不够合理,基础理论课程进入过早。(2)课程设置庞杂,部分课程定位不明晰。学生不理解学科体系脉络。(3)大部分实践类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修订:(1)精简课程门数。(2)增加核心课程学时。(3)增加实验课过程考核。(4)增设综合性技能实训类课程。整体上将课程体系优化为3个阶段。
  首先,基础阶段,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资深教师、研究院所专家及一线生产单位人员为学生做专业导论及职业发展规划。开设《地球科学概论》,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球科学,知晓行业动态,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学期为学生开设晶体光学等基础课程,并安排1次地质认识实习。
  其次,学习与实践阶段,学生进入专业理论课学习,设置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第五学期主要设置矿床学、矿产勘查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辅以简单的技能实训类课程,考查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成果。第六学期动态设置城市资源勘查、矿山地质与灾害等一系列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充分考虑近期地质勘探领域的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学生下一步实习及未来求职打造知识基础。
  最后,综合与创新阶段,安排了为期4周的综合地质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成果,培养专业素质,树立专业信心。主要设置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6周) 等环节。尤其是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综合起来,在最后两个学期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边界模糊化,使毕业生无论是从事工作还是升学,都能迅速缩短“菜鸟”期,未经毕业就已经是一线工作的“成手”。真正达成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无缝对接。
  3  实践实习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最大特色。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资源勘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实践实习的教学,按照培养目标构建了由课程校内实践—野外基地实践—学科竞赛实践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校内基础实验平台包括校内基础实验平台包括普地- 野外地质实验室、构造资源勘查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等,为基础地质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同时开放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实践项目。
  野外实习是资源勘查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野外实际接触课本中的各种岩石、矿物地质现象,使学生能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基本工作方法。2017年、2018年连续2年,资源与勘查工程系都进行了统一备课。采取“一老带一新”的模式,老教师随讲随解答,青年教师边看边学,老教师选择一些经典观测点让青年教师独自讲解,在两次秦皇岛综合地质实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知识竞赛环节是这次人才培养改革的亮点。以往,资源勘查专业在历次全国地质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竞赛明显走的是集训队式的精英化路线。培养效果仅在10人左右的参赛学生体现。自2017年,系里开始实行普遍报名,规模培训,考试选拔的金字塔式的逐级选拔方式。这种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将课堂和实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未来,除了继续举办2年一届的选拔赛,系内还计划举办“矿物知识竞赛”“构造知识大赛”及校内及省级的地质技能大赛。更好地将竞赛这一培养环节融入学生的课堂及生活中去,把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44-49.
  [2]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6.
  [3] 李净红,杨明玲,张艳霞,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石油教育,2016(1):28-30.
  [4] 唐克,洪新.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4-77.
  [5] 丁枫,陈翠华,蔺吉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2):88-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4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