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勾伯香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很大改革,多媒体教学不断渗透当下的课堂教学,对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美;可以培养吸收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教学机制、学生思维等各方面都“活”起来,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数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156-02
  一、课堂内容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是一门理论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就可以把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实现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比如,当教师在教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更多的身份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可以基于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自主选择一个适合的场景,到场景中去学习数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基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二、活用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告诉我们,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唯一的判断标准是,它是否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教学实际情况及媒体的特征来设计,要活用好教学手段。比如在教授圆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混淆圆和球二者,为了帮助学生厘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以在事务展示的直观基础上,加上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通过3D动画的模式,将球切开,并将获得的截面——圆——展示在屏幕上。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很直观的知道圆和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活用教学手段的时候,很多教师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过分依赖单一媒体、电脑,忽略黑板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而不是单纯地用多媒体手段。
  三、灵活化教学机制
  教学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因此,在进行数学学科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实践整合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信息技术,让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课堂更便捷化、更智能化。比如,对于低年段学生的口算练习,可以采用一人一机上机操作模式,学生看口算题及时输入答案,电脑端及时判断正误并显示答题情况:做对几题,做错几题,正确率是多少,最后判断学生成绩等级。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答题情况和自身能力调整题目难度和答题时间。所有的答题数据都可以汇总到后台,教师通过电脑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调整教学。
  四、活跃学生思维
  (一)让抽象概念跃然纸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当教师在教授关于长方形的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以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其实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当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将周长的概念具象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长方形,并标志该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动态演示一只蚂蚁在长方形边上走一圈并提问学生蚂蚁总共走了多远的路。此时,学生根据已知的长和宽便能较快地计算出蚂蚁的行走路程。在此基础上,引入周长的概念。基于这一直观感知,帮助学生搭建起了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桥梁。
  (二)全方位、多角度演示算理
  数据显示,在多数数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大不良现象:重算法,轻算理。而充分运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演示计算过程,揭示当中算理,帮助学生充分認识计算背后的算理。当教师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可以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盒子(里面放10个皮球),盒子外面放4个球,并告知学生一个皮球是27元,买14个一共需要花多少钱。通过屏幕视频演示,引导学生先计算买10个皮球的价钱,再计算买4个皮球的价钱,然后再进行相加。这样一来,在已经学习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掌握起来也更加容易了。
  (三)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瓶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同时,多媒体可以用“动”的形式来模拟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知识点特点、信息技术的好处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海明.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动”起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1):109.
  [2]张红霞.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7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