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宏维 陈广华
摘 要: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其中 在随父母随迁的一群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这群城市的特殊群体成为当下亟需关注的群体。本研究通过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当下流动儿童的现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各方面融入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满意度
一、绪论
(一)调查背景
约有2000万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简称流动儿童)。他们子女跟随他们从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地方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的环境变得截然不同:农村普遍落后、封闭、思想传统,所能接触到的新事物很有限;而在城市发达、开放。流动儿童们来到城市后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校环境、接触到新的同学、老师以及朋友,面对如此多的变迁和差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怎样?以往大多数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公平、适应性、社会支持以及城市生活现状等方面,而对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少。
(二)调查目的
流动儿童属于社会上相对弱势的群体,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通过文献资料和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的问题,依据心理学理论及主观幸福感的标准探讨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措施。以利于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能更加正确、有效地给予他们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二、调查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省内关于流动儿童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逐渐开始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在城市流动儿童行为特点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教育问题、适应性、城市生活现状、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方面。殷红敏等人2011年贵州省部分流动儿童城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现状,得出流动儿童城市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关系。许秀芬(2012)认为流动儿童社会的支持力度很差,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总分很明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然而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总分又与自尊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在贵州也呈现这种趋势,社会支持影响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李俊斌等人(2009)从贵阳市云岩区华兴小学、复兴小学、世杰小学以及万江小学四个小学抽取了部分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严重缺乏硬件设施、所开的课程也很单一,这使流动儿童在学校的学习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使他们在学校体验到的幸福感不强。
三、调查对象与工具
(一)被试
通过筛选,对贵州省威宁县250名流动儿童进行取样调查,共有205名有效被试,有效问卷82%。
(二)工具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是由许伯纳(Huebner,E.S.)1999建立,田丽丽于2005年修订,修订后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6。共有40个项目,包括家庭满意、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等五个维度。
四、调查结果
(一)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显著性比较
表1流动儿童在不同年级上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显著性比较
表2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进城时间差异显著性比较
表3流动儿童在进城时间上在家庭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自我满意度上都存在异常差异性显著性。
五、分析与讨论
低年级的满意度比高年级的要低。分析存在的原因,在家庭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在家庭经济、物质生活上相对困乏,家庭很少从物质生活上满足他们与同龄城市孩子的一样,除此父母忙于工作在亲子关系上也会有所疏忽,他们获得来自家庭的关爱很少。在其他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的满意度也是成正相关关系,他们在认知上发生了变化,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随父母迁移来城市生活也会体会父母的不易,从生活中学会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能干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同伴的认同,所以他们满意度相对低年级的要高。
独生子女在城市生活的满意度比非独生子女的要低。从农村良好的生活环境获得的优越感来到城市后没有了,心理产生的自卑和焦躁不安使自己变在陌生的环境中不知所措。以前优越的物质获得和父母经常在身边和同伴们羡慕的心理没有了,在城市里父母经常的加班和同伴不再有的羡慕。自我满意度上他们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在某些科目上不及城市孩子,特别是在英语科上。他们开始来到城市生活不适应感和陌生感都会使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独生子女对自己在这些维度上的生活较敏感,他们从优越一下变得没有了暂时是不能接受的。
满意度随着进城时间的增长他们的满意度越高。他们来城市生活时间的增长,他们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环境去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认识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社交圈子慢慢地扩大。他们得到了城市生活人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他们得家庭也逐渐的安定下来,家庭经济收入也慢慢的提升了。家庭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作为随迁子女也在城市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有了目标规划。在城市生活中有自己自信的一面,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敢于和城市孩子竞争,在自己不同的问题上积极主动的问。他们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哪里获得了自己的成就感。
六、建议
父母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父母不能一味的上班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父母要觉察孩子情感上的变化有效的引导孩子情感的宣泄。在工作闲暇时候与孩子进行家庭聚会。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当小主人。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心中的一部分,在家庭中获取幸福感。父母的教养方式,由于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上的满足,然而缺乏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他们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民主型的孩子幸福感较强,他们在父母合理的教养下得到自己的关爱。放养型和严厉型他们在家庭里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要么是游离在家庭之外的生活,要么是在家庭严厉的监管下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他们体验到的是父母不闻不问生活和紧紧相逼的生活。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严中有爱使还在体验到家的温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平等的对待每一学生,可能从农村來的学生在某些科目上是要差点,老师也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学鼓励孩子们。从鼓励中让孩子适应城市的教学环境找到自信,孩子都是希望在鼓励中学习,在老师正确的教导下流动儿童会更好的融入城市。
建立自己良好的人脉网络系统,本研究中人际网络主要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出了家长、老师和同伴的努力外,还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开放自己,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主动积极的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自我幸福就会有提高。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很多义工和慈善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的是心底的幸福感。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流动儿童,在物质、经济上可能力不从心,但不要忘记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存在感。
参考文献:
[1]殷红敏,班永飞,李玉芬.流动儿童融城意愿、社会排斥与幸福感的关系——以贵州省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06):53-55.
[2]田丽丽,刘旺.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5):11-13.
[3]Huebner,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4,6(02):149-158.
作者简介:冯宏维(1973-),男,汉族,台湾嘉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