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前有效导入、课中穿插引用、课后拓展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和提升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文章结合实例,对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5-0031-02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无论教育家对教育的本质如何阐释,都表明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乡土教学资源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此熟悉也有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教学资源既可行也有必要。
  一、课前有效导入:积极引导,提升兴趣
  导入是授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运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特指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采用南京乡土资源包括发生在南京或与南京有关的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人文、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通过把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导入教学实际,激起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
  例如导入名人轶事。在讲授魏晋南北朝文化“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时,引用南京老城南寺庙金粟庵门前对联“恺之画图时,文殊问疾处”,对联中的恺之就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相传当年顾恺之在此绘《维摩诘示疾壁画》,光彩耀目,睹者簇拥,轰动一时,由此此庙在当时甚为著名。通过这则小故事,学生的兴趣大增,对顾恺之有了感性的了解,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顾恺之到底在当时社会影响如何,除了此次壁画还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从而引入课本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利用乡土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不应该是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手头掌握的乡土资源,进行精心选择,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穿插引用:多面联系,提升思维
  立足课本知识,穿插引入本地教学资源,加强课本知识和乡土资源的多方面联系,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笔者以讲授“郑和下西洋”的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播放视频:南京复建郑和宝船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师:“这里有两个名词,我想请同学们记一下,一个叫‘郑和宝船’,一个叫‘海上丝绸之路’,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的内容,待会儿我叫同学们回答一下。”
  師:“什么叫郑和宝船?”
  生:“郑和宝船就是郑和七下西洋时乘坐的船。”
  师:“我们南京有宝船公园遗址,就在河西。”
  …………
  师:“刚才的视频中讲到南京复建郑和宝船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复建宝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做有价值吗?”课堂顿时议论纷纷,显然,陷入了严重的分歧之中……
  播放新闻视频:《肯尼亚送南京长颈鹿》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郑和船队从非洲带回了长颈鹿,被明成祖称为神兽,影响至今,成为南京和非洲表达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
  有学生马上回答:“郑和下西洋不仅带回了我们上面看到的长颈鹿,还用我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显然,学生已经看到了课本上郑和与海外交往的内容。
  师:“我想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重建郑和宝船呢?”
  生:“因为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
  播放新闻:《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讲述郑和与南京的故事》,时任南京副市长许慧玲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一是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二是能够促进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睦邻友好,三是纪念科学航海的精神。
  这三条意义与课本中讲述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完全契合,学生看完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显然,他们对郑和下西洋意义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三、课后拓展引导:思考探究,提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从而能够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在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更能够显示其作用。笔者在讲授“南京大屠杀”内容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解要“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意识。但是我们往往看到教学的问题不是无法建立爱国主义意识,而是不少学生对如何看待大屠杀、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等问题比较模糊甚至有所偏差,特别是近年部分城市的过激反日行为,值得我们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这是课堂教学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小组讨论尝试合作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看待中日关系。有学生说,日本太欺负人了,直到现在他们的官员还在为大屠杀狡辩,我们应该拒绝日货;有学生说,战争太可怕了,死了这么多人,战犯罪恶滔天,应该加以严惩……可以看出,学生树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浓烈的爱国情怀,但是,有些情绪又是比较偏激和盲目的。面对这些情绪,我开始引导,以近代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试图依靠武力解决冲突,最终给自身和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为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有学生说,中国应该大力提高综合国力,如果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日本人绝不会打到当时的首都南京;有学生说,年青人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事;有学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我们有先进的科技技术,就具有防御外敌的本领……此时,我适当抛出乡土教学资源——拉贝故居以及相关文献资料: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德国人约翰·拉贝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场所,他的这些经历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如今他当时在南京的住宅已被辟为纪念馆,里边保留了大量拉贝救助中国难民的资料。这则乡土资源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激发起为国家奋斗的激情。此外,笔者通过对拉贝生平和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拉贝纪念馆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保留大屠杀历史文献的真正意义,理解南京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
  综合以上乡土资源,在课前有效导入、课中穿插引用、课后拓展延伸中的运用可以看出,立足课堂的乡土教学资源的运用其实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展示,而是应当要把乡土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尝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把新课标的要求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宋慧芳.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导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4):26-28.
  [2]吴 满.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商丘地区为中心[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作者简介:罗钰惺(1983—),女,江苏南京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0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