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中亚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无疑会带来语文课堂改革的新局面。如何看待、准确评价课堂效果,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原则与标准去衡量。笔者以为,宜确定动态的、发展的,注重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一、评价标准的量化
  过去,我们对一堂语文课的评价,往往是通过具体的量化分表来完成的。这种方法虽然机械、僵化,但也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一定的量化参数可以反映出问题的存在,但是,过于依赖数值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容易忽略人格魅力、情感培养等核心素养因素。因此评价量表的设计要增加核心素养内容,具体地说,可如下设计评价表。
  1.确定一级指标体系
  所谓一级指标,就是整个课堂评价的总体框架内容。语文课堂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特点,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基本功五方面构建评价量表。
  2.确立二级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范围内容的具体细化,此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决定量化评价的关键所在。以教学内容为例,此一级指标下的内容设立应充分考虑课标精神,可做如下设计:科学性与思想性、逻辑性与系统性、针对主体的实际性、重点难点凸现性、拓展延伸的多元性、材料准备的完备性。
  3.确立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设立,最能体现评价原则,而评价原则的确立又必须遵从语文学科的任务与要求,笔者认为:重视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合作性,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差异性与趋向性等原则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和核心素养理念的。
  4.制订语文课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表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设计如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见下页)。
  二、注重动态评价和质性评价
  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的量化只是外在的显性手段,教师还必须关注教学流程中的教与学的质性体现,在定量的同时,重视定性。
  核心素养理念更注重语文学科的特质,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须从学生需求、心理、情感等方面动态地去考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课堂环境是否和谐、民主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消除心理压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振奋精神,创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要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应保持和学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思维训练是否有梯度与层次感
  目前的语文课堂有思维空白的缺陷,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提问过于简单,缺少让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注重引导或不做恰当的评价,容易形成学生思考的麻木。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更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
  3.教学设计是否体现语文特质,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
  语文课堂在操作中应综合运用朗读、讨论、自由表述等常见方法,离开了这些方法,课堂往往难以支撑。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讨论和自由表述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单极表现的舞台,更不应成为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要鼓励学生质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兴趣。
  4.課堂是否有师生情感的融通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自身的情感、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都会在课堂中得到体现。作为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又使他不断地调控自己,因此师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擦出火花,达到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5.是否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是否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语文课堂要体现活力、生气,就需要教师放弃“标准化”思想,如对任何数学内容都“五花大绑”,循规蹈矩。这本身就违背了人文科学模糊性的特点,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学的精确,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应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过多地注重结果,而应关注思维过程。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和教师客观的课堂评价。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的评价只要能体现师爱,体现道德情感,体现科学精神,就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教育教学评价是对既有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的判断、分析和衡量。准确、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教育教学过程提供支撑。本期,我们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两个角度选登两篇文章,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2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