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锦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编排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与改进,教师读懂教材的编排体系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全面提升习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排体系体现出“四化”
  (一)能力培养序列化
  通读统编教材的习作内容和目标,我们会发现,编者在编写之前制定了一个能力培养序列。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关注之列,哪个年级重点训练哪种能力都有统筹规划。
  比如,针对“表达真情实感”,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把平时想对父母说的话用写信的方式告诉父母”,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配合单元习作,教材安排了多处训练点,如五年级下册的“那一刻,我长大了”“漫画的启示”,六年级上册的“         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下册的“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等。
  对于一些基础性能力,全套教材更是一以贯之,持续训练。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让学生“體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此之后,教材以“观察”为训练重点,又安排了多次训练。如:三年级上册的“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三年级下册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图画,写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上册的“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下册的“我的动物朋友”;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下册的“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六年级上册的“多彩的活动”;六年级下册的“家乡的风俗”等。教材期望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能力,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二)目标定位梯度化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想象类、写事类、写人类、写景类、介绍说明类、实用文体类等都有,而且每一类都在能力目标上体现了循序渐进、梯度提升的编排思路。
  以想象类为例。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根据词语发挥想象编童话;三年级下册要求根据提示,选一种动物做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四年级上册要求想象自己与神话或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过一天,写出这一天的故事;四年级下册要求根据提示选择一个故事重新编写故事内容;五年级上册要求把想象到的场景和事情梳理一下,列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五年级下册要求从提示中受到启发,编写一个神奇刺激的探险故事;六年级上册要求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等等。分析这个序列,我们不难发现,习作的要求由易到难、逐步提升了。最初的要求“根据词语发挥想象编童话”是给学生一支拐杖,牵着他们往前走;第二次要求“根据提示……”是半扶半放;此后就扔掉了拐杖,让学生放手前行。放手后,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细心揣摩一下,就会发现每一次的要求,侧重点都不同,难度都在逐步上升。
  其他几类,发展序列都十分清晰。笔者不赘述。
  (三)编排设计立体化
  统编教材习作编排最大的特点是每册都有专门的习作单元,并明确指出了本册训练的习作重点。如:三年级上册训练“观察”;三年级下册训练“想象”;四、五年级训练写人记事;六年级训练“围绕一个中心”“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对于每一个训练点,教材的设计都是立体的。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年级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让学生“把事情写清楚”,要求“选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单靠某个习作单元训练是不够,因为练习次数不够,学生“吃不饱”,达不到习作教学目标。怎么办?教材紧紧围绕“把事情写清楚”设计了小练笔,仅四年级上、下册就达七次之多。小练笔多位于课后,也有部分位于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分以下几类:
  1.直接依托课文的语言材料
  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后练习题:“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这道题目把课文中的语段作为支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例子写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题目提供了写作形式和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提示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表达
  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课后练习题:“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花园的不同景色,营造了想象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的兴趣。
  3.借助语文园地开展训练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道题目:
  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和或故事。
  腾云驾雾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刀枪不入
  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展开想象,写出自己与神话或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过一天的故事”。这道题目既有利于落实单元习作要求,又有利于训练本册习作重点。
  4.重视应用文写作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应用文写作,如“学写通知”,“学写寻物启事”,学写“观察日记”,学写“书信”……综观小学阶段的整套教材,凡是生活中涉及的应用文文体,教材中几乎都编排了,很好地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另外,教材中还有一些习作单项练习,内容涵盖语言积累、习作修改、标点符号的用法等。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关注引号的用法”,第六单元“关注小标题的用法”等。
  总之,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单元习作、小练笔、单项练习等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训练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立体网络。
  (四)写法指导具体化   以往各版本教材的习作指导侧重于题材范围的解说,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不够具体。针对这一点,统编教材做了调整,每次习作都注重搭建台阶,提供写法上的指导。
  1.提供写作思路
  单元习作每学期8次,撑起了习作学习的骨架。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体现在每次习作的提示中。读透习作提示材料,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关键。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作品梗概”的提示材料告诉学生,一般在推荐一本书或介绍一本书的情况下写作品梗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归纳写梗概的思路(一是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即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二是筛选概括,合并成段,即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三是锤炼语言,表述连贯,即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这样就降低了习作难度,让学生明白了“怎么写”。
  2.习作单元引路
  教材安排独立的习作单元,一是突出习作的重要性,二是更加重视对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全套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习作方法指导具体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材先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为学生提供范例。在课后的“交流平台”,编者对如何写景进行了小结。“初试身手”部分安排了两道练习题:一是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二是要求学生观察附近一处景物,并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接下来,教材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例文旁边有批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最后是单元习作练习,要求学生写印象最深的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整个单元围绕训练学生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能力组织,凸显了“感性认识—理性把握—实践运用”的编排思路。
  二、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教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1.借助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写的兴趣
  习作教学既要依据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进而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描述了祖国西南边疆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课文语言清新活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很容易体会到身处这样的民族小学的乐趣——课上课下的乐趣,特别是环境带来的乐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借此生成这样的语言训练:(1)用“从……从……”的句式写写我们的生活。(2)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教室外面的植物、动物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的训练,既能提升學生的习作能力,又能引导他们从课文中的生活走向自己的生活。
  2.借助语言进行训练,领悟习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第13自然段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表达了“我”无拘无束、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式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样写园子中的自由的。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后,教师顺势总结: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情怀的写法,叫借物抒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小练笔:仿照上面的句式规律,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这样的小练笔不但能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还能让他们在习作实践中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延伸和发展。统编教材的部分口语交际内容与习作是合编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关联点,让习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深度融合。
  1.指导练说,无痕练写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向你推荐一本书”。教师可以先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自由表达,明确推荐时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重点说清楚推荐理由,如内容新奇有趣、语言生动优美、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给人启迪等,然后引导学生把重要的理由说具体。只要“说”真正落到了实处,教师不必做过多指导,学生就能写出文通字顺、详略得当的好文章。
  2.联系生活,快乐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触发学生的表达动机,比如创设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帮父母下地干活、在商店找售货员阿姨买东西的情境等。教师还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该怎样说欢迎辞?家中来了客人,该怎样和客人打招呼?伙伴过生日时,该怎样说祝福语?这些都是有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活场景。此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比如在班级里开展讨论会、演讲赛、辩论赛等。
  (作者单位: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