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统编教材要求 重新认识作业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之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有关作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重编之中。重编的《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促进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习并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的理念。
  关键词:统编教材;作业功能;《语文作业本》
  一、重编《语文作业本》的背景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0年启动作业改革试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作业改革意义的认识,也坚定了作业改革的信心,明确了作业改革的路径。
  首先,作业改革是落实减负要求的重要抓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社会上对减负的呼声甚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十分重视。但一次次“减负令”的执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除去社会文化、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在作业管理技术方面的落后亦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甚至有些教师秉持“依赖题海”“多做无害”的错误观念进而成为减负的阻力。减负若没有对包括作业管理在内的教育行为的“质”的改变,单维度控制教育行为的“量”,只能获得运动短效,无法避免日后的反弹。
  其次,在学习系统中重新认识作业及其功能,是作业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从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有效性来看,作业有“引导预习的作业、促进理解的作业、提高熟练的作业、帮助记忆的作业、意在学习诊断的作业、补偿性的作业、促进习惯养成的作业、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作业、用以组织教学进程的作业”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作业处于学习系统的不同环节,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巩固知识与技能、扩大知识领域、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培养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组织教学进程”等功能。积极发掘作业蕴藏的学习机制,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操作性认知活动”,是需要系统考虑的另一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活动。脱离作业的学习任务性质而孤立地讨论作业形式没有意义。
  再次,将需要改进的作业与相对理想的作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如表1),从而寻找到作业改革的突破口、发力点。
  在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之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重编之中。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省师生使用统编教材时遇到的困惑,而且能大面积共享语文课改的优秀成果,是全面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全省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二、《语文作业本》的特点
  (一)与教材紧密结合
  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自然须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的要求结合在作业的设计中,从而成为落实教材要求的有力抓手。
  1.体现教材的显性要求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架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并将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求贯穿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练习”“阅读提示”等文字中。这些是教材的显性要求,是教学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语文作业本》首先就是帮助使用者将教材的显性要求转化为学习内容,并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教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发挥的余地非常大,但是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的是将教材的要求落实到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背影》一课,要承担记事抒情类散文学习的相关要求,因此教材对“作者的情感”“父亲的形象”“文本的语言”“‘背影’的作用”都有研读要求,而《语文作业本》也结合这些要求设计了系列学习任务。例如,关于“作者情感”的探究,散布在前前后后多个学习内容中:“课前预学”要求用几个词语写出作者的复杂情感;“课堂导学”将理解作者的情感结合在对四次流泪的探究和文本语言的品读中,并提示学生“回过头思考课前预学,对作者的复杂情感是否有了新的体会”;“课后拓展”的任务是替朱自清给父亲回一封信,要求之一是“要联系课文中‘我’读信时的情感进行创作”。这是用代入的方式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就紧扣了教材,将显性学习要求落实到位。
  2.解读教材完整的意图
  教材的编写意图还隐含在编排体例中,不同内容、不同学年间呼应配合,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规律。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解读,才能完整把握。
  首先是阅读(包括课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勾连。比如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在教材中反复出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举例“长妈妈”,启示学生可以将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作为研读对象;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阅读主题是“小人物”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是这个单元的教读课文,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阿长是个怎樣的人?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文后还附一则资料卡片《长妈妈其人》;第三次提到“长妈妈”是这个单元的写作要求,即以课文对长妈妈的塑造为例指导“抓住细节”;第四次运用此文为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用以示例“怎样选材”。
  其次是不同年级之间的照应勾连。比如散文在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篇目较多,散见于各个单元,类型丰富,有写景散文、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哲思散文等,但学习的角度主要是通用的阅读方法。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的专题单元,其突出文体特征,关注散文的类型。这个单元如同花束上的丝带,将初中所学的所有散文作了总结,在教这四五篇课文时可以勾连之前所学的所有散文,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再次是基于专业知识的方法勾连。方法在教材中的反复出现遵循的是知识“随文而教”且“螺旋上升”的编写理念,体现的是教材的学生立场,而不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这种草蛇灰线的知识与方法,需要教师循迹把脉。如回忆性散文中关于“两个‘我’”的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积累拓展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余略)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背影》“积累拓展五”: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余略)
  《教师教学用书》参考答案(部分):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碎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知识是解读这类散文的密匙,掌握它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这个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巧妙自然,首次出现不是使用刻板的概念定义,而是把它运用于问题解决,就好像植树需要挖坑时顺势交到学生手里一把铁锹。再次出现直接使用术语,重在使用效果分析。第三次出现则完全隐含在问题的答案中,体现了知识的使用价值。三次出现,要求逐步提高,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规律。与之相对应,《语文作业本》的设计也尽可能地体现这样的学习内容间的关联,以帮助师生解读教材编写中的完整意图。
  3.领会教材隐含的理念
  鉴于当前课标修订与教材修订的错位,统编教材的使用还要发掘其渗透课改理念的价值——借助统编教材的解读,理解隐含其中的语文课程理念。统编教材并不是教师习惯的以课文为本位的选文型教材,而是综合型教材。仅就阅读而言,每册课文减少到24篇,增加大量推荐篇目,还有成体系的整本书阅读,显然是想借选文型教材的优势,来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真实阅读。除了阅读,统编教材还有占比越来越重的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究、口语交际、语文知识等领域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以“活动探究”为代表的语文实践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理念在教材层面的具体呈现。教材还吸收了廿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很多成果,比如关于语文课程的知识、语文能力习得的路径、真实文体的还原、语用学的体现等,都反映了语文课改的理念,需要通过解读教材加以领会。《语文作业本》也紧密结合教材,吸收课改成果,引领师生更新理念。
  (二)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作业本》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助学工具,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是其首要功能。《语文作业本》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研制,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根本,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贯彻“学为中心”的理念
  《语文作业本》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习为中心,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如教读课文“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编写思路,即站在学生立场,引导学习全程。“课前预学”供学生自主预习,为课堂深入学习作好铺垫和准备;“课堂导学”供学生对重要学习内容开展深入研究、讨论;“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专题性学习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深化。每个环节都以“学习任务”驱动,起到引导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理解的功能。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学生学习,适时开展指导。再如自读课“自我评价单”的设计与运用,也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与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2.呈现学习的全过程
  《语文作业本》以单元学习、课文学习和学生学习经验为依据,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该课所在单元是初中最后一个集中学习小说的单元,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分析小说、反思现实、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变色龙》相比于其他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讽刺”,因此学习该文,既要学习阅读小说,也要学习阅读讽刺小说。如何才能教会学生掌握独立阅读小说以及讽刺小说的能力?《变色龙》这课的作业设计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三个预学任务“读标题猜故事”“读课文画插图”“联系积累作类比”,灵动活泼,完全符合非教学状态下为获得审美体验而进行的自主阅读规律,同时又暗含“推测”“想象”联结”三种阅读策略。这是学习该课的起始,为走向核心任务作好了思维预备。《变色龙》的讽刺意味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语文作业本》巧妙而清晰地把握了这些特征,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摇摆的情节、漫画的人物、对比的手法、反讽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情节、人物、语言”是阅读小说的一般路径,设计者将该文的特点融合在一般的阅读规律中,举重若轻,值得细细揣摩。“课后拓展”的第一个任务将教材中“编写剧本”的任务可操作化,第二个任务“研究契诃夫小说的讽刺艺术”,其实是提示学生总结课堂中的四个任务,也呼应第三单元“讽刺作品”名著阅读的要求。围绕学习目标,将课文作为例子,把单篇的解读融进一般性的阅读规律中,如高手出招解困于无形,突出方法学习与过程指导的普遍意义,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迁移,这正是设计者的高明所在。
  3.提供支架辅助学习
  《语文作业本》中的支架形式多样,有知识卡片、小贴士、温馨提示等知识性支架,也有示例、范文等示范性支架,还有展现过程的学习程序支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支架。其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学习程序支架以及方法策略支架,這恐怕和不少教师对支架的理解不全面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对统编教材“能力立意”的理解仍然流于浅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课文中心”,对过程与方法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因此对《语文作业本》中呈现的以系列任务为架构的学习过程和渗透其中的学习策略视若无睹,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习任务的答案中,舍弃了精华,实为可惜。如《变色龙》的任务设计,教师应当有一个带领学生回顾所有学习任务并总结小说阅读路径的教学行为,以帮助学生建立小说阅读的程序图式,这样方不失为最大化地发挥了《语文作业本》的助教功能。再以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该单元皆为文艺评论,属于阐述性的实用文,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有别于小说的阅读。翻看这个单元的作业设计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幅思维导图,用于梳理文章的思路,这是符合这类文本阅读规律的策略。而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一课的作业设计,就故意将常见的阅读策略标示在学习任务的指令语中,分别是:读题推测、揣摩语言(还给出了示例)、图表梳理、联结作者、互文对比。这些是作业设计的匠心所在,教学中不要仅仅讲解答案,而要将这些阅读策略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让课文回归“只是个例子”的价值定位,真正突出“教方法、教策略”的追求。   (三)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没有涉及思维培养的教育不叫教育,语文学科也要让人变得聪明(不仅是有情怀)。思维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只有在思维难度、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经过足够量的训练,学生才能获得敏锐快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语文作业本》的设计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力图通过有价值的语文学习实现语文学科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设计为例,这篇课文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文言知识积累、文本内容梳理、讽谏艺术探究、史书阅读启示。其中值得回味的是第三、第四两个学习任务。第三个学习任务紧扣教材“思考探究二”的目标——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因素,先正面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得出“以小见大,委婉劝谏”的结论,再提供给学生另一段同样运用婉谏法却没有成功的短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于是在无疑处生出疑问来:邹忌讽谏成功都在其语言艺术吗?这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从另一个角度展开探究,进而明白进谏与纳谏是一组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至此,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入。更妙的是第四個任务的设计。这一任务依然从阅读入手,提供给学生来自《资治通鉴》的两段史料,让学生从这两段史料中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此时,学生再次产生疑惑:从《资治通鉴》看,齐国的强盛和邹忌讽谏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人的感觉是邹忌一谏齐国就强盛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在疑问中再次走向深入,发现《战国策》写作笔法的奥妙。这是思维的第二次提升。在此基础上,《语文作业本》继续提示学生思考:那么阅读史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从一篇课文中得到读史书的体会和方法,这是思维的第三次提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值得关注学习。
  (四)倡导实践性作业
  《语文作业本》倡导实践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在这方面,《语文作业本》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情境解决。
  教读课文的作业编写,贯彻由教师带着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学习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教材编写理念,着力在“课堂导学”环节,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比如学习《卖油翁》一课,《语文作业本》的活动设计如下:设置道德法治课上讨论“工匠精神”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模拟古风创作社活动现场情境,要求学生仿照《卖油翁》将白话文《球女与琴手》改写成文言文。这些活动任务,基于活动情境,指向课文深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自读课文,《语文作业本》则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以“自主学习任务”的形式来设计作业。这些“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意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方法,并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
  而“活动·探究”单元的作业设计堪称《语文作业本》的亮点,其将师生最陌生的学习领域通过专题实践任务的设计,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学案,对教师帮助非常大。这一内容的设计秉持“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比如“新闻通讯”单元,一反常见的按单篇课文编写作业的做法,从“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角度来设计学习活动,以指导学生掌握该单元文体的阅读策略,并在实践活动中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获得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系列化、实践性、综合性的新闻学习活动中,能真正提升听说读写、团队合作、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语文作业本》还提供了名著阅读指导,即将名著阅读的过程与任务设计成专题探究任务,作为教材探究专题的补充,提供给师生参考选择。不少名著阅读的任务是实践性的,在各种活动载体中,听说读写演的能力可以得到全面锻炼。
  倡导实践性作业,目的在于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方式,丰富语文能力培养的渠道,是“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性质回归的体现。教师在使用好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同时,也要不断尝试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三、《语文作业本》使用建议
  一是开展以《语文作业本》为依托的教学研讨。在统编教材的实施与配套《语文作业本》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自然会产生一些困惑或疑难之处,这是开展研讨、加深学习的极好机会。从问题入手,在辨析与实践中检视自我、提升自我,才能逐步接近真理。研讨活动可以丰富多样,如“向《语文作业本》学习设计任务”“使用《语文作业本》同课异构”“我为《语文作业本》修订献一计”等。
  二是切忌把课堂教学变成《语文作业本》习题讲解课。教师要尽可能借鉴《语文作业本》组织教学活动,但不要被《语文作业本》所禁锢,以为要“每题必讲,题题讲清”。教师要把《语文作业本》当成教学的助手、学习设计的参考,因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讲习题、对答案。
  三是教学中要结合《语文作业本》把作业融合到教学设计中,进行增补调整,充分为我所用。教师可从《语文作业本》中汲取学习设计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作业,以实现教学难点的定向突破。
  《语文作业本》从作业功能入手,构建与课堂学习相配合的作业系统,把作业融汇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使之成为学习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促进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习并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设计及其运用”的理念。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意义是从学习机制的角度阐释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作业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学辅助功能,不断推动着浙江语文教学的变革与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2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