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可新

  摘   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改革背景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它是在传统工作室基础上不断凝炼、浓缩而来的,具有学生人数少、教学灵活、学生自主展现机会比较多等优势,有效改变了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形式,方便教师集中化、针对性教学。本文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出发,对“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和应用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设计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输出质量,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发展。
  关键词:高职  工业设计  微工作室  创新  教学模式
  “工作室”是由“作坊”逐渐演变而来的,在教育理念上主要培养具有综合专业设计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近几年,以“工作室”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在高职已经崭露头角,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教学形式,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微工作室”又是在“工作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功能包括是学习性功能、研究性功能、实践性功能,即实现产、教、学一体化,具有校企合作的办学特点,增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微工作室”属于一种创新模式,需要结合专业特性不断研究与实践。
  1  “微工作室”的概述
  “微工作室”的基础为“工作室”,随着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的兴起,“工作室”也被称作“微工作室”。所谓“微”即小的意思,是主题的浓缩,去除繁杂的附件,只保留中心。
  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微工作室”是以学生团队形式为主,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通过自主发展与设计而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校三年,该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能够在“微工作室”内完成,此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等安排上更具灵活性,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使教学更具有集中性和针对性。
  2  “微工作室”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价值
  2.1 有利于实现设计的多元化与整体化
  在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将课程设置与“微工作室”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设计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产品设计、形态设计、造型基础等,可以拓展每位学生的设计面。除此之外,“微工作室”中还可以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任务,像课程教学、企业委托、校内设计内,而且学生人数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拓展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将不同课程知识融合,改善专业课程“断层化”现象,提高设计的整体化,强化综合职业能力。
  2.2 学生自主、个体实战机会均等
  “微工作室”相比传统工作室而言,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人数大量减少,基本控制在5人左右,便于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1]。在“微工作室”的小规模运行下,所有学生都具有实战机会,为提高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微工作室”教学模式注重真实的工作环境,强调由学生自主构建设计活动,有利于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只充当角色顾问,给予适当科学的指导,学生可以按照特有的思维以逻辑自我发现,使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最大化地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3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3.1 建立实训基地,深入产、学、研一体化
  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它既具备高等教育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同时又体现了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一门设计多学科的交叉型专业。在“微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基地要构建在实际设计项目之上,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相关设计项目提供劳动力。学生为了追求“微工作室”整体利益,会主动探究相关科研信息,科研水平能力也会逐渐获得提高。由此可见,“微工作室”相对于传统工作室而言,在主体、形式、教学模式上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融合,还可以产生相互回力的作用,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3]。
  3.2 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在“微工作室”运行中,可以引入实际设计项目,并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情况,组建由学校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设计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将设计项目分为几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选择不同设计任务,这些任务之间是前后相关联的,贯通整个设计项目。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除了此种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向企业自荐自己设计的作品,接受专业评判,以此获得企业的认可,获得团队业绩;或反思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短板,不断提升团队设计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由“学生”角色过渡到“创业者”角色,通过运用调查、分析、设计、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创造力和沟通技巧,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经验基础,拓展更广阔层面上的设计意识。
  3.3 重视人文素养提升,促进“非专业”核心能力养成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不光要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包括职业精神、職业品质以及职业意识等,这些可以被称为“非专业”的核心能力。在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只有专业能力无法长久立足,需要专业技能与“非专业”能力相互发展。学生非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敬业精神、诚信等。教师可以利用“微工作室”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合作企业设计研讨会,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此种方式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心[4]。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多与企业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感受专业人士对待工作的态度,增加自己的社会知识,以此促进“非专业”核心能力养成。
  3.4 突显高职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评价标准
  “微工作室”是由学生自由灵活组成,并由学生自主管理与经营。为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对学生设计实体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教学模式外主体的参与,包括社会、企业、科研结构等,以此帮助学生对“微工作室”学习效果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估,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工业设计市场需求和运作有一个准确认识。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跨界设计、多元化设计特点,有效的评价标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提升设计层次,实现每个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微工作室”教学评价还要按照行业标准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研究需要和项目工程要求,参与各类资格证考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素养,提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属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研究成果,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与改革。现阶段“微工作室”在传统工作室基础上经过不断凝练与浓缩,教学安排上极具灵活性,不仅有利于实现设计的多元化与整体化,还可以保证学生自主、个体实战机会均等,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同时,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本文对“微工作室”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阐述了其应用价值,研究具体实践过程,希望能够为相关课题探讨提供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富平.以创业为平台构建“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研究[J].福建电脑,2017,33(11):59-60.
  [2] 陈菁菁.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艺术科技,2017,30(9):60.
  [3] 王岑元.论“微工作室”模式下“互惠共赢”实践性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40-142.
  [4] 王岑元.校企合作“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J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6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9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