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动解剖学是一门体育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应用型先导课程,其内容记忆量大,知识点繁杂,理论抽象,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和倦怠情绪,传统理论和实验分离模式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阐述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面临问题,进一步分析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结合模式的实施步骤,并提出多种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旨在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c)-0007-02
1 教学现状和面临问题
1.1 理论和实践脱离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多采取理论和实验分离的传统模式,即先大班理论授课为主,后分小组实验为辅的模式。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学科,传统模式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验室重复费时地讲授,并未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2 课时压缩考验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学科的培养方案不断修订,运动解剖学课程学时数也大幅度压缩。
1.3 教与学效果欠佳
部分教授运动解剖学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对体育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刻,忽略了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两者的差异性。
2 理論与实验结合式模式探究
所谓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授课模式,即一体化模式,就是不再将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一改传统的理论课大班集中教学的模式,直接分组在实验室里进行教学,灵活运用标本、模型、APP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免去实验课又要重复叙述,费时费力的繁琐现象。这种一体化的结合式教学模式,更能强化学生对人体基础结构和运动专项技术特点的直观感性认识,便于对平面文字的理解,进而真正掌握相应知识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
2.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简短的视频影像和一些生活常见案例作为创设教学情景的课程导入部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提问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学会自我解决问题。例如,在泌尿系统“肾”的章节中,要求学生在了解肾的位置、形态、结构和血管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肾单位的微细结构。由教师引导,列举肾脏疾病常见的病症,让学生根据这个出发点进行思考,判断是什么器官出了问题,由此引出“肾”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肾的功能,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及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体外。体内水盐代谢失衡、代谢产物堆积都是由于肾“出了问题”。强调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
2.2 互动合作,解决问题
每一次课末布置教学任务,启发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确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和消化信息的个体转变为参与者、协作者和合作伙伴。例如,在学习肾的微细结构部分,教师在教与学中,将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相互交替进行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进行讲解,让学生走进肾脏观察其内部结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肾的微细结构。学生则通过教师引导式地讲解,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中,并学会学习的方式,掌握肾的结构特点。师生互动学习,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客观真实的学习效果评价。
2.3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通过互联网络加强课外辅导,可通过作业、实践报告布置一些联系体育运动实际的、综合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和练习。同时通过体育锻炼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学用结合。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的意识,在体育技能学习和训练当中,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推敲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中还应体现解剖学发展的新动态,保持对运动生理和体育保健等生物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策略
3.1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的实施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总体教学目标,根据体育学一级专业学科和各二级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结合式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验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程标准为一体化模式的教学过程为标准,提高授课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践性,重新修订符合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结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课程教学结果的测试方法。
3.2 优化评价体系
推动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即将理论知识评价、实验考核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作业完成评价等有机组合,教师能够多维度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给出合理的评价分数,更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情绪。
3.3 提升教学场地建设
借靠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学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资源,依托三维扫描重建教学系统实现对真实三维模型展示,真正意义地实现人体标本的数字化。包含交互式展示标本全貌及其结构;深度学习;远程音视频互动;激励发言;结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互动等多种元素在云网络上整合,呈现任意多个互动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与网络学员实时在线直播互动交流,具有实时性、多元性、可控性、互动性、可扩展性多种特点。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求熟练各个运动项目的技能,激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专业能力,转变思想观念,具备创新能力,教师不仅是把专业理论课融入到实验、实践课堂,还要从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课堂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专心研究。朝向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前进,实现传统的理论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有效地实施运动解剖学课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创新教学,才能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
3.5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独特的特点:多维度有效教学。即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讲,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实验观察发现法、解课题法、有效教学法、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法和立体结构教学法,多样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5.1 启发诱导,挖掘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向更深的知识点不断挖掘,锻炼他们的思维;对于体育专业大部分同学有思想却不能准确表达的缺点,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累积和学习经验,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语言, 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例如对泌尿系统“肾”的学习,结合教学目标,肾的微细结构是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将文字、图片、视频片断和交互动画相互交替进行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进行讲解,让学生“走进肾脏”观察其内部结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式地讲解,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中,掌握肾的结构特点和微细结构,并解决抽象的问题——尿液如何在肾脏中形成并排出体外。
3.5.2 有效教学,教学并重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学习中心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张建立“教”“学”并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的基本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为实质和核心。
3.5.3 创建三维,优化组合
立体模式教学法把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作为基础坐标,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作为纵深坐标,将创新能力的教学作为高度坐标,三维立体模式作为考核和评价,更客观和科学地评价。例如,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神经系统”——大脑的教学中,将多种媒体优化组合进行教学,即进行课堂讲解与PPT展示组合;标本教学与动画教学组合等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将原本抽象的解剖知识转为感性认识,教学内容更直观。既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5.4 精心设问,启迪思维
面向问题学习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该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在講解神经系统的四肢躯干浅部感觉传导路时,先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当蚊虫叮咬时怎么会感到疼痛?感觉是如何传到大脑皮质?必须经过哪三级神经元?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个探求未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有关的教具进行引导解答,这样学生对抽象知识易消化,学得活,记得牢。
由此可见,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有机融合,开拓创新,优化多模式教学手段,为体育学科输送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课程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2):108-112.
[2] 许丽梅.运动解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0-22.
[3] 成家茂.地方高校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6(3):49-52.
[4] 都瑞.启发式教学新探[J].文教资料,2018(11):238-240.
[5] 熊华军.有效教学:面向具体的学习者——读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78-83.
[6] 吴岩.基于Seminar教学法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37-138.
[7] 陈德旺.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及教学实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