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生力军,如何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较为传统和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成果缺乏研究价值和可行性、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相关硬件支持等。为此,本文探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发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供项目经费支持、进行系统培训、开展科技竞赛、搭建科研平台、制定激励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困境;教育培养;路径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国家自上而下,多举措、全方位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支持[1]。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对于推动社会创新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意义重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科技的不断进步,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差别和联系,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双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意志品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制作演示能力,培养发散创新思维。
(2)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经济却面临下行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目前很多新兴公司都是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压力[2]。这些创业者在商业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才。
(3)有利于推动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很多新科技、新成果都是在大学里研究出来了,不过目前很多成果并未转化为产品,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资源,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将为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我国科技能力不断增强,在部分领域已经位于国际前列,解决了很多重大战略问题。在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愈加重视,国家多部委和专业学会为此组织了众多科技活动。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不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获得质的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没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创新意识薄弱。而且大部分本科生专业知识储备少,科研能力弱,自信心不足,一旦在项目研究中遭遇失败就会严重受挫。此外,在目前的招生政策下,众多学生为了追求“名校”而忽视了兴趣和特长,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慢慢失去了深入研究的热情。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众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果沒有大量的实践验证,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就会大大折扣。学生在求学阶段的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少,难以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多数学生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应付项目检查或参加科技竞赛,由于没有长期的科研支持,难以取得突出成果。而且科技工作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积累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意志不够坚定,很难达到科研项目的要求,导致项目可行性差。
(3)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压力大,考核任务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很多高校不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多是出于责任心。如果学生再敷衍了事,就会打击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逐渐失去指导学生的内在动力。
(4)高校缺乏相关硬件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经费和设备等硬件支持,高校的实验设备大都统一购置,这类实验设备虽然便于管理和维护,但不具备二次开发性能,留给学生设计的空间较小。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科研平台,一些科研实验室和设备都有专人管理,并不完全对学生开放,导致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难度较大。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平台引导、助力、管理各项创新实践工作。
(1)加强思想引导,激发学生双创热情。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邀请成果突出的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为广大学生树立标杆。建立起教师讲授知识、优秀学生传授经验的讲座体系,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到双创活动中来。
(2)推出创新计划,提供项目经费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采取教师发布项目供学生选择或学生根据调研情况自拟项目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立项,对于成功立项的项目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并严把经费准入准出关,提高项目日常检查和结题标准,让学生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奋斗。对具备市场潜力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开设培训课程,系统提高双创能力。制定双创能力提升培训方案,为培训提供标准和依据,在基础理论、文献检索、专利申请、论文撰写、竞赛备赛等方面开设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明晰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为双创成果突出的学生提供赴企业实习和出国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行业前沿技术。此外,开设大学生科创讲堂,学生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教师及时进行指导,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4)以赛促学,构建人才梯队。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高校要建立起覆盖各专业、各年级的科技竞赛体系,为学生提供参赛机会。对于在竞赛表现突出的项目和个人,按照多学科、跨年级的原则进行组队,以发挥优势互补,以旧带新的作用;同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进一步完善项目以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和展示平台。逐渐构建起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人才梯队培养、高校提供硬件支持的竞赛支撑体系。
(5)梳理雙创信息,着力搭建科研平台。目前各类大学生双创培训和竞赛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学生不具有分辨这些信息的能力,无法准确获得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的参与途径。为此,需要根据学生需求梳理双创信息,建立一体化信息集散平台,为学生提供项目双选、竞赛资讯、辅导资料、培训讲座、优秀案例等资源。同时,要根据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需求,推进实验室开放课程的建设,协调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设备,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探知真理,在科研项目中获得知识。
(6)制定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需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在出国交流、奖学金评定、推免研究生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奖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量化,量化结果直接与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并大力表彰优秀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积极性。
四、总结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保证基础理论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硬件支持和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为师生交流搭建好平台。建立学校提供保障和政策支持,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企业提供实习和试行条件的全方位、全程化双创育人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时候找到归属感和获得感,让双创成果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彭艳华,陈广明,夏希悦,等.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19(05):64-65.
[2]卢燕.社会创业生态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05):58-60.
作者简介:任金恒(199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