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建筑物、服务设施以及运输和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是保障银行运营的基础,随着银行业务覆盖面的拓展以及同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费用以及采购或租赁支出在运营成本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不可忽视。所以有必要针对当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账实偏差、购置与处置流程不科学、相关部门间分工不明确且没有形成有效协同等问题,探索通过完善管理流程、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加以优化。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改进措施;银行
  一、概述
  由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庞大且地理位置分散,主营业务和工作流程有所差异,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日常管理权责关系复杂,加之车辆等部分资产会根据需要跨机构调配使用。所以实物的维护、采购以及报废处置等日常管理需要银行不同部门间的即时沟通和协作,才能够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状态,并且为其核算管理与优化配置、使用提供可靠依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无论是价值管理还是实物管理,都需要以规范化的流程、估值和绩效评价标准以及管理制度为依据,并且在明确界定财务、使用等相关部门职责的前提下使之形成有效协同,才能够确保账面与实物信息的精准和一致,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成本并提升其效益。
  二、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成因
  (一)账实偏差现像及成因
  通常银行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在每一个财务周期中完成一次,财务部门会依据会计准则、相关法规以及记录,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并完成统计和账务信息更新,从而完成其价值核算。理想状况下,每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信息应客观反映其实物数量、使用权属以及状态,精准掌握其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创造的效益,给固定资产的调配使用、采购计划和报废处置的审核论证提供依据。但由于财务、使用等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日常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固定资产实物状态和账面信息不一致的现象比较常见。体现为已经核准报废的资产没有及时在财务部门核销、部分办公设备等存量资产的使用信息变更滞后以及统计数据不准确等。所以不利于预估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而且易出现固定资产流失风险,或者误导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二)固定资产的采购与报废处置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根据对银行对未来一个运营周期固定资产使用需求的预测,分析存量固定资产的结构及数量,规划采购和调配,及时弥补因业务拓展或存量固定资产达到报废年限造成的缺口,是控制运营成本和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新增固定资产购置规划、报废申请的审核存在权责界定不明确、工作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加之存在账实偏差,导致采购和报废处置计划的审核与批复效率偏低且程序不够严谨。体现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由于管理流程的不合理,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偏差得不到及时审核和纠正,所以在相关部门进行各项规划的审核时,无法得到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支持,使得采购计划的合理性评估有失客观。从而出现部分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偏低甚至闲置,或者新增固定资产的功能、品质远远超出现实的使用需要,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风险。
  (三)没有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
  在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是约束、激励各相关部门员工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有助于优化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确保存量资产在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效益。但在目前的管理绩效考评中,能够全面和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的标准体系尚待完善,量化的考核指标缺失或者设置不合理。因此一方面无法对固定资产使用等部门及其员工形成有效約束和引导,导致相关人员没有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而这也是管理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意味着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落实,失去了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局限性
  银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从日常的出入库等基础信息的登记、统计到财务部门的价值评估,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是完成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论证、管理绩效考核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而多数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受制于相关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管理意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仅限于数据的录入和统计,而没有部门间的实时信息交换、更新以及对关联数据的深入分析。所以既无法为固定资产管理者提供更具直观参考价值的信息支持,也制约了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协作,而且由于存在过多人工处理环节,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使得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下降。
  三、改进措施
  (一)完善管理机制并明确职权划分
  针对当前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衔接不规范以及管理效率偏低的问题,必须从完善现有管理机制着手进行改进。首先,应结合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特点,梳理现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分析在职权划分方面存在相互矛盾或疏漏之处,对相关条款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权责界定清晰;其次,对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不同部门和岗位人员在信息传递与实物交接环节的相关规定,对存在瑕疵的细节部分加以完善,促使固定资产管理主体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够形成有效协同。
  (二)优化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报废处置管理机制
  采购和报废处置是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只有保障其管理流程的合理性,才能够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基础上,控制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成本。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完善现有的采购方案评估论证流程和审批标准。首先要针对当前银行固定资产结构特点,对于所占比重较大、更新换代周期短且尚无采购和配置标准的部分,例如电子类办公设备及其配套装备和设施,由专业人士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制定相应的采购标准,以防相关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过度追求功能的全面而忽视经济性。其次,强化采购计划审批流程当中对数据信息真实性、购置方案合理性的审核和评估,结合市场价格调查以及对银行未来业务发展方向的分析,从成本控制视角评估购置对象的使用效益,分析其采购预算和实施方案是否合理;而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核中,同样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审核标准,避免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设施被提前废置;并且将批复结果第一时间传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所有相关部门,保障信息的及时更新。
  (三)构建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只有运用量化的指标衡量固定资产的管理能效,才能够客观评价各部门和岗位员工工作成效,进而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奖罚细则。所以为了完善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机制,需要从构建量化的标准体系着手,根据各管理主体的工作特点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并且制定相应的奖罚条例。此外,基于绩效考核标准体系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完善,强化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针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建立不定期的稽核机制,除了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责和处理,还应对其根源进行追溯和分析,做为持续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依据。
  (四)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分析、构建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实现各部门协同的有力工具。而银行信息化管理设施以及软硬件系统已经十分完善,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只需针对相关人员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进行培训,就可以改进目前各管理主体间信息交换不及时、协作不流畅的问题,促使各方基于线上平台的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成效。此外,也可以为实施固定资产价值评估、管理绩效考评以及论证和优化采购计划提供信息支持。
  四、结束语
  由于升级换代周期较短的设备、设施的数量与比例显著上升,加之分支机构分布范围的持续扩大,银行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提高效率,实现各个管理主体间的有效协同与信息实时交互。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并完善关键管理环节的绩效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是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宋立萌.精细化管理在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8,(2):51-53.
  [2]阎斌玉.浅析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
  [3]潘美君.试析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经贸,2016(7):221-2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