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式慕课的系统设计与组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根据实践中反映出的混合式慕课中见面课设计难点,基于系统论理论,提出从自相似、自组织和自适应三条原则开展见面课设计。经实践运行体现出理想效果,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更加充分发挥混合式慕课的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
  关键词 混合式慕课;见面课;教学设计;系统论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reflected the difficulties of meeting class design in the blended Mooc,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based on system theory and develops meeting class design from three principles of self-similarity, self-organization and adaptation.The ideal effect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operation can reduce the burden of teacher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blended Mooc,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alize the curve overtaking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ybrid mooc; meeting class ;teaching design; system theory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开启后,慕课在我国步入发展快车道,在破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弯道超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形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认定第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500门以上,体现了在线开放课程正在逐步融入主流、常态的高等教育体系[1]。2017、2018年相继认定的两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更是代表了中国慕课的最高水平。
  在慕课运行過程中,通过率低,师生缺少面对面学习体验感等不足也在困扰着教育领域的学者和热心于慕课的师生。在这一背景下,集中了慕课优点(学习时间机动、学习进度灵活等)和面对面传统教学优点(师生交流充分)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逐渐引起重视,被认为是扬慕课与传统课堂之长,避两者之短的新兴学习方式。有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而且已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绩效提升的最佳方式[2]。智慧树网是国内较早推出混合式慕课的学分平台,其代表就是穿插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多次见面课。在见面课上,教师与学生实现面对面互动,实现全国选课院校师生交流,有效减少了完全在线课程师生互动不充分、不及时、辍学率高等问题。
  混合式慕课以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最优化为教学目标,以全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为终极目的[3]。其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两课时连续进行,跨校互动,面向全国直播的见面课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如何处理多方面牵涉因素?如何与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学子实时互动?如何实现与线上视频无缝衔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不断摸索成熟模式。笔者通过“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在智慧树网平台三个学期混合式慕课的运行体验,提出了将课程本身视为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视角下开展教学视频与见面课设计的自相似原则,以及混合式慕课运行中的自组织和自适应原则,并在实践中根据反馈不断修正,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教学视频与见面课内容概述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是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世界范围公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研究”部分成果加以转化,在天津大学第三批在线开放课程资助下,由智慧树制作并上线的艺术通识课程。课程首要教学目标是使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灵活掌握公共艺术创意设计的相应技能。次要教学目标包括深度提升审美素养、全面拓展知识范围和合理把握鉴赏意识。课程视频资源包括绪论和8章内容,见面课包括四次内容。
  (一)教学视频内容
  课程主要教学视频是现成品、二维、像素化、动态、反射、生态、植物仿生和声光电互动八种主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类型。课程教学内容集中反映了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此领域的不断探索,并借鉴最新科技成果,使公共艺术成为跟上时代步伐,拓展创意思维的一面明镜。以视频、文档和富文本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成果导向”原则与“通专融合”特点,在每一节都设置了延展阅读和创意训练环节,每一章都设置了基于科学分值体系的创意训练成果展示。(见图1)
  (二)见面课内容
  第一次见面课:“碰撞与重构——跨学科是公共艺术创意之源”,重点从跨学科角度讲授公共艺术的创意;第二次见面课:“空间与尺度——环境是公共艺术立身之本”,讲授内容是公共艺术与雕塑等美术,创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针对特定环境设计;第三次见面课:“需求与体验——功能是公共艺术晋身之阶”,从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心理学入手,讲授内容是公共艺术具有的实际功能;第四次见面课:“人文与生态——主题是公共艺术灵魂之光”。讲授内容是在形式、环境和功能之外,鼓励学生在大胆创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主题深度,包括人文内涵和生态属性,特别是要注重主题的积极性与建设性,突出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四次见面课内容与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搭配,广泛开展生生互评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见图2)
  三、混合式慕课设计中的自相似原则   自相似是复杂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复杂系统中从整体取出的局部具有整体的特征,比如自然界中的闪电和人体中的血管、神经系统等就具有高度的自相似性。“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从视频制作时就充分利用自相似原则,8章内容模式基本一致,都秉承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每一章都包含一定基础知识与创意设计环节。同样,整套视频的8章内容也体现由现成品等基础公共艺术逐渐由浅及深,发展到声光电互动等复杂的公共艺术类型。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慕课学习者更好地把握课程精髓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晚加入课程的学习者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学习,也不会错过像传统课程一样在前面几章讲述的概述、理论等内容。
  同样,认识自相似性,对于课程团队把握牵涉因素众多的见面课设计至关重要,对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住课程特点,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很大意义。“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四次见面课内容分别是创意、环境、功能、主题意义(包括生态属性、人文内涵等),围绕着一个完整的公共艺术创意设计方案展开。每一次见面课也同样根据由易到难,由概念到完善的原则进行设计。这样见面课个体和整体均呈现鲜明的易感知、易辨识、易把握的特征,教师也容易把控,对于混合式慕课的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四、混合式慕课组织中的自适应和自组织原则
  混合式慕课的运行中同样综合体现出系统论的部分理念,不是由主讲教师完成精细的课程设计,而是将课程运行环境中的所有要素,如将教师、学生、平台运营方、学校教学管理方等都视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自适应和自组织两条原则开展设计。
  (一)见面课设计应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状态向稳定有序的状态演化的过程和规律,说的是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功能或结构。在互联网时代,“自组织”管理也被认为体现出了远胜于“他组织”管理的旺盛生命力,在诸多科技初创企业的成功中得到验证。
  按照这一理论,首先要求教师在设计中改变只想“怎样教”的传统理念,使见面课的初步设计保持框架开放性,能够对外部输入的信息作出反馈,这些外部信息包括每学期每次见面课前不同的学情、问答模块中高度活跃的同学,上一次见面课的人员出勤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课堂工具实时查询,保证根据下一次见面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的四次见面课的主题完全可以实现动态调整,并正在探索利用辅助课堂工具由学生投票选出下一步教学内容。把课堂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和纪律性,实现更为高效的课堂“自组织”。根据自组织原则设计的见面课堂,有更多师生互动过程,大家紧紧抓住难得的见面交流的机会,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更多讲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甚至可以探索将评价权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以达到更好的生生互动效果,实现学习者批评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在线学习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在线学习评价活动中评价信息不对称的难题[4]。这一见面课设计还可以促进评价的开放与及時,同学们可以随时汇报训练进程,展现最新创意设计成果,从而帮助教师第一时间推动学生改进,提升教学质量。(见图3、4)
  (二)见面课运行应具有自适应性
  自适应理论与复杂适应理论有紧密的关系,是认识城市、生态、神经网络等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自适应理论更多将系统当做自适应主体,强调系统在运行中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内部模型是最为重要的机制。通过见面课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伴随着课程的进行,每一次教学活动细节或一种内容的调整都会引发进一步的反应。比如我们经常在说慕课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但如果在见面课中增加互动环节,就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比重的改变。教师按照传统观念,凭一己之力想掌控见面课中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更需要看到混合式慕课的见面课设计牵涉太多未知因素,比如技术故障、不同选课系统与学习平台的对接、学生的现场表现,参与互动的院校之间不同的课程安排等。再比如见面课时间设定是否与节假日冲突,教师对平台技术特性掌握是否熟练,学习者教育信息技术素养高低等,这些因素都由主讲教师或团队安排,会产生被海量信息淹没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运行周期增加和教学团队熟练程度提升等路径来解决,但又会由于教学内容更新,平台技术升级改版而被抵消。
  这就需要主讲教师转变观念,将学习者、运营团队、不同学校教务部门等都视为自适应主体,在一个个学期运行这样不断的交互作用中根据学习反馈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因此,在见面课运行中,构建考虑尽可能充分变量的模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适当加大课程设计的冗余度和容错率,使见面课在运用过程中具有自适应特性,这至关重要。(见图5、6)
  五、基于三原则的见面课设计效果评估
   经过三个学期运行,智慧树平台万余人选课,校内同步课堂620名同学参加见面课学习后,初步评估“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的混合式慕课设计成功实现以“成果导向”提升学生创意素养的目标,从以下三个可量化的角度评估,改革效果较为理想。
  (一)多次获教学奖励,教学创新受认可
  通过基于自相似、自组织与自适应原则设计的见面课与线上内容,学习者可以有效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方法、要素和主题。在趣味实践中加深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由零基础完成一幅与专业紧密结合,并符合主题意义、形式优美、与环境契合等五条评价标准。在2018年举办的第二届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主讲教师以“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为核心的参赛题目“生态公共艺术设计——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理工科学习者设计素养的翻转课堂”经过初赛、复赛层层选拔,在决赛中与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尖工科院校的选手同场竞技并获得一等奖。2019年主讲教师以该系列创新为主要内容申报宝钢教育基金,荣获201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这一系列奖项都是该教学创新获得认可的具体体现。(见图7、8)
  (二)多目标得以兼顾,立德树人放首位
  该课程2019年被评为天津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也是同批唯一利用翻转课堂形式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正是因为设计与运行中体现出的系统特点,使得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得以实现,见面课教学内容调整便利,利用训练课题拉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取得成效,最终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意素养培养等多目标得以兼顾,并摸索出成熟的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方法在北京理工大学、河北省混合式金课研讨会等场合广泛宣讲,助力立德树人。
  (三)灵活性得以提升,选课院校规模大
  由于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为慕课选课院校和利用该课程视频进行本校混合式教学的院校带来极大灵活性,在面向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方面应用效果突出。课程在智慧树平台被中南大学等多所985院校采用,并通过将教学模式同步直播互动到全国160余所院校,选课院校规模还在不断提升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系统论理论,从自相似、自组织和自适应三条原则开展混合式慕课设计与运行,经实践运用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成果在教师化解混合式慕课众多因素时有很大帮助,可以充分发挥混合式慕课优势,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培养更具创新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5]。
  参考文献
  [1]乐惠骁,范逸洲,贾积有,等.优秀的慕课学习者如何学习——慕课学习行为模式挖掘[J].中国电化教育,2019(2):72-79.
  [2]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3]杜世纯,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9-133.
  [4]上超望,韩梦,刘清堂.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学习过程性评价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90-95.
  [5]王保建 , 王永泉 , 段玉岗 , 等 .“新 工科”背景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6):47-54.
  王鹤 天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3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