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华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华文教学中开展古典诗词教学,不但有利于祖语生提升民族认同感,提高华文素养,增强华语能力,还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本文立足于“停课不停学”疫情防控时期的教学背景,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分析,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探索,期望能有效提升华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停课不停学” 华文教学 古典诗词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华文学习日益受到华人社会的重视。所谓华文教学,是指对海外华人进行的祖语教学活动。而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情怀,应是华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文教学中应占据关键位置。2020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通过对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分析,期望能结合疫情教学实际,实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人们重视华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并能探索出更多元更适合实际的华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在华文教学中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日本抗疫捐赠物资上印着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感动了许多人。这些诗句分别出自日本长屋王所写的一首佛教偈语、《诗经》中的《国风·秦风·无衣》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战疫“网红”诗句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诗词背后的精神力量。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理思考、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华文教学以海外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它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要求更高。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与“一带一路”建设下,华文教学会更加突出其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教育目标。在华文教学中开展古典诗词教学,无疑能起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也能促进华人族裔提升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能促使华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语言不只是符号系统,不只是交际工具,它还是文化的载体、身份的标志。当祖语生进行古典诗词学习时,不但能掌握标准的发音方式,积累古典诗词中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提升华语的表达能力和华文的感知能力,关键的是能自然而然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促使祖语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好理解中华文化,更好认同中华文化,从而促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的有效传播与传承。
2课堂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2.1内容丰富,选材有限
古典诗词的内容浩如烟海,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诗词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比如酒、茶、节气、时令、娱乐、神话、典故等等。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出各地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等具体文化内涵,还揭示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抽象文化内涵。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资源可谓是十分丰富的。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于选取题材十分有限的、常被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古典诗词,如思乡怀远类的《静夜思》《水调歌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别类的《赠汪伦》《游子吟》,咏物抒怀类的《望庐山瀑布》《春望》《春晓》《山居秋暝》《登鹳雀楼》。
2.2方法多元,诵讲为主
吟诵(吟唱)是重要的诗词教学方法,诗词的音律美感、情感特点等都需要借助吟诵来感受。但吟诵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实际上教师多采用的是朗读教学法或诵读教学法。这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在感受到诗词中的韵律美、意象美,体会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后,再进一步去欣赏、领悟意境美。这时就可以运用到古诗今译法或翻译教学法,还可以通过艺术还原法,把诗词中的意象与画面对应还原,更为直观地领会诗人、词人的内心情感与思想。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还有多媒体教学法、寓情于景教学法、学生演绎教学法、故事引入法、诗歌再创法等等。
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诵读讲解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主流的。也就是教师会为学生示范古典诗词的朗读,讲解重点字词的发音、语义、文化、背景、手法、情感、习俗常识等多方面知识,并对古诗词的文化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以保证古典诗词教学的顺畅开展。
3“停课不停学”下古典诗词的教学建议
因共同应对、防控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在华文教学中,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该如何准确把握“停校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我们急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进一步解释,我们了解到“‘停课不停学’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针对课堂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我们尝试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希望对疫情时期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3.1就“时”就“网”取材,时代与传统并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含元宵)期间,还经历了立春、雨水等节气。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出发,这一时间段,学生一方面会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另一方面会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因此,从教学内容来看,可选取有别于课堂教学时所教授学习的古典诗词,而主要选取战疫时期的“网红”古诗词和体现传统节日、节气时令的古诗词。 (下轉第194页)(上接第181页) 以抗疫捐赠物资上所引用的唐朝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为例,全诗是这样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七言绝句送别诗,大致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你要前往的)武冈,(我在龙标这里)送你却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在一路相连的青山下共沐风雨,同顶着一轮明月,又何曾像是身处在两地呢?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虽即将各分两地,但诗人对朋友深挚不渝的友情,使得诗人将自己的离别伤感之情强压心底,转而用乐观开朗却又情深婉转的语言来宽慰友人,原意以减轻对方的离愁,无意间却更表达出诗人离别后的深切思念,也体现出了诗人与友人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中华民族历来是讲“情义”的,这首诗所体现的大爱无疆的境界和情怀,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共鸣。抗疫时期,这些能体现“大爱无疆”精神情怀的古典诗词,就是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值得我们在“停课不停学”时期重温记忆,更值得通过华文教学来代代传承。
古典诗词中描写节日的诗词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就有宋朝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元日》,唐朝卢照邻描写春节的诗《元日述怀》,唐朝苏味道描写元宵节的诗《正月十五夜》,宋朝辛弃疾描写元宵节的词《青玉案·元夕》等等。祖语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将中华民族过去的春节习俗与现在的进行对比,获得更深的文化体验。
古典诗词中描写节气时令的诗词也很多,描写立春的如宋朝张栻的诗《立春偶成》、宋朝苏轼的词《减字木兰花·立春》等,描写四季的诗,如唐朝李白的《子夜四时歌》等。
在抗疫时期的教学中,引入描写传统节日、节气时令的古典诗词不仅为教授中华文化中的习俗文化带来便利,还能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延伸拓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祖语生的学习兴趣。
3.2就“己”就“人”取法,线上与线下并重
防疫时期,各地都要求居家隔离,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沉淀、自我充实的学会独处的好时机。得益于现代科技,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网络学习已是一种趋势。这一时期的教学,教师更应强调并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引路人,一方面需要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精挑细选,去粗取精,择善而从,选取出适合所教祖语生学习的有关古典诗词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并建立起古典诗词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需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引,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图形结合和音乐辅助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古典诗词的效果。同时,转变教师诵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自主诵读体会感悟为主。学习古典诗词,诵读方法仍是基础,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解读诗词的任务就要靠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引去完成,并最终体会出诗词的韵味,感悟出诗词的意境,领会出其中所蕴涵的中华精神。
4结语
总之,古典诗词是华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华文教学中开展古典诗词教学,不但可以增强祖语生的华文知识水平,还能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华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古典诗词教学,结合“停课不停学”的背景、古典诗词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不断优化特殊时期华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自觉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贡献自身力量,从而加深华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郭熙.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J].中国语文, 2015(05):475-478.
[2] 郭熙.论祖语與祖语传承[J].语言战略研究, 2017(03):1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