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需要更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能力。基于此,本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学生主体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构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所运用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如下三种:
1.1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指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主体教育理论的教育目标是使所有相关主体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地发展。主体教育理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其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主体、受教主体和施教主体。
1.2个性教育理论
个性教育理论要求施教者要善于寻找和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优良的个性和素质,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同时能克服和改变学生的不良个性品质。打破僵化不变的教学模式,通过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个人化、多样化、区别化和特色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1.3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可以帮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受教者的可持续发展。受教者要实现有个性差异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还要结合其自身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最好的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和完善过程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包括:学校本身、学校科研机构、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大学生、教师;客体包括:校党委机构、党委人员、教辅机构、政府、行政组织机构、行政组织人员、社会组织。其中团体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团体两部分,内部团体有学校、学院、科研机构、党委机构,行政组织机构、教辅机构;外部团体有政府和社会组织。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对不同相关者进行指标分析,得到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3.1课程内容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在传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物流管理专业、经营管理等相关综合知识;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3.2实践平台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实践,按实践平台不同的功能作用,构建以下四种实践教育基地:
(1)创新训练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支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研究。(2)创新竞赛类实践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支撑。(3)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校外的社会资源合作机制,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创业企业来进行实践与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4)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主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融资、资金、政策、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3.3“三课堂”运行模式
物流管理專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第1、2、3课堂分别指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践训练。其中,专业培养计划中包括第1课堂的理论知识教育,此部分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第2、3课堂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论教学之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教学过程实现难度高于第1课堂,这也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欠缺的部分,需要加以强化来完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4结束语
本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要素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有益于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开展。
基金项目:此论文受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西良,李伯全,潘海彬.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102-106.
[2] 张伟,高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9):19-20.
[3] J. Hamel G. The Why, 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72-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