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有效的班级管理既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低学段学生群体处于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班级管理策略是助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小学生活的要素之一。然而,农村小学低学段的班级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对此,应当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创新班级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9-016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8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尤其是初等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为落脚点,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以有效的班级管理为保证。因此,要想班级教学顺利进行,良好的班级管理必不可少。尤其是针对低学段学生,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班级,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相对偏低、幼小衔接不到位、家校合作程度低,导致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中产生了各种问题。
   一、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专制化且以批评、惩罚为主
   首先,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仍以专制化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低学段学生本身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加之教师不相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不敢“放权”给学生,致使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权威的现象。且由于低学段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特别信任、依赖教师,班级又缺乏统一规范的公约守则,也使得班级的大小事务“顺理成章”地由教师一人独裁。
   其次,消极的管理策略在农村小学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低学段,由于学生受自身发展规律的限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纪律、规则意识薄弱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极易受学生干扰而中断,而教师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进度,往往采取批评、训斥、惩罚等见效快但危害大的措施来管理学生,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部分教师班级管理观念落后
   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学历相对较低、专业素养不够,加之农村学校在职培训的机会少,使得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易从主观经验出发,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严师出高徒”。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教师向来不苟言笑,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常以绝对的权威震慑学生。
   另一方面,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应试教育时代,部分教师深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处理班级各项事务,导致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目标过于片面
   部分农村小学仍将智育摆在首要位置,将成绩作为教育教学的标杆、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一切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力追求教学成绩的最大化,导致了班级管理目标过于片面、单一,教学活动畸形发展。低学段学生想象力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教师若能在此阶段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大部分教师却以牺牲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代价,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最大化。
   此外,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变化较大,且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学生在心理、情绪上更易出现波动,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没有明确,加之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没有专门的评价及考核制度,使得部分小学把健康教育视为边缘化课程,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只得零散地分布在体育、班会以及各种专题教育课程或活动中,甚至被任课教师上成了语文、数学课。
   (四)班级管理较为随意
   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市小学教师相比在工作环境、晋升机会、教学条件、福利待遇以及培训机会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物质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对于班级管理缺乏耐心。
   而且,随着教师入职年限的增长,其职业倦怠感显著增强。教师职业工作量大、社会期待高,导致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加之教师的付出多与回报不成正比,长此以往,使得教师丧失了工作热情,对工作感到厌倦,甚至敷衍了事。而教师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自由散漫的班级氛围,严重影響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造成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小学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首先,农村小学部分在职教师并未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缺乏终身学习理念和教育能力素养,不注重及时性、总结性的反思,使其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其次,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且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各学科之间培训机会分配不协调,使得同一学科内的教师以及各学科的教师发展极不平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难以有效提高。此外,由于农村小学各项建设尚不完备,学校内部的教师工作安排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章制度以及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导致大部分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管理班级活动多是单独进行,教师之间缺乏经验沟通和交流,难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且在开展集体教研时,因教师之间在职称、荣誉等方面存在竞争,也使得大部分教师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时有所保留,集体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班级管理的科学性更是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教师工作量大,年轻教师经验不足
   首先,由于農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教师工作量较大。一位教师可能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甚至不只负责教学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营工作。单就一个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来看,就包括了备课、上课、听课、写教案、写听课记录、准备公开课、批改作业以及管理班级内安全、卫生等大小事物。教师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巨大的任务量一方面会使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缺乏耐心、产生倦怠感,无心研究班级管理方法。另一方面,面对众多任务,教师必然要从中取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会选择削减在缺乏规范化考核的班级管理上的投入时间,从而导致了班级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其次,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容易在班级管理方面碰壁,遇到各种班级管理问题。一方面,由于年轻教师在校期间学习到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脱节,短时间内无法将所学的理论转换为实际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应对合作课堂突发事件。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实践机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在成为新手教师时缺乏实践经验,面对活泼个性的学生、各色各样的突发事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转而效仿老教师,采用见效快的批评、惩罚的管理办法,长此以往,班级管理问题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学校的班级考核制度欠完善
  一方面,农村小学在班级考核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使得班级考核无章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忽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班级管理较为随意。另一方面,教师的绩效考核多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往往以班级的各项成绩为衡量标准,过分注重班级的事实性成绩,不关注教师的管理过程。但实际上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班级之间的具体情况相差更大,有的班级不需要教师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便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有的班级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并不一定与教师的努力成正比。而学校在进行考核时,往往会自动忽视这些现存问题,采用统一化的评价考核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挫伤了教师的自信心,导致教师在班级管理问题上较为消极、懈怠。
   (四)幼小衔接不到位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条件的变化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儿童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做出调整,并最终顺利完成身份角色的转换,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要使儿童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有两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是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小学低学段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突出问题之一便是教师的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较为传统落后,对幼小衔接工作缺乏科学认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定位,且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难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并未给予学生过渡及缓和的时间和耐心的引导,忽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品德发展状况,甚至直接对低学段学生提出过高的行为规范要求,使得学生难以迅速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出现各种不适应问题,而部分教师因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针对班级中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最终使班级问题越积越多。
   (五)家校合作程度低
   首先,农村地区的大多数父母自身素质相对偏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往往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教师应当全权负责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忽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且由于农村地区受现实经济情况的制约,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照顾子女,子女多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而爷爷奶奶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过分依赖学校和教师,不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家校合作较困难。
   其次,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往往以学校单向的主导为主,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农村地区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家长提出要求,家长往往被动接受,双方互动较少,家校合作效果较差。由于家庭与学校配合不到位,双方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长和教师都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三、改善农村小学低学段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丁榕老师在她的《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中写道:“在朝夕相处时,我和学生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育学生时做老师,诲人不倦;与学生交流思想时做同志,心心相印;参加班级活动时做姐妹,平等相处;关心学生时做母亲,无微不至。”丁榕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总结,是因为她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了一点一滴的行动中。爱孩子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人民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育好学生。要想把学生教育好,一是教师应当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主体性的人,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往往容易对教师产生依恋,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给予学生爱与关怀,与学生平等地相处、交流与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教师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从根本上为了学生,呵护学生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二)提倡民主管理模式
   低学段的学生热衷于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善于模仿教师在管理班级中的行为和态度,并一板一眼地复制再现教师的管理行为。因此,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具有自主管理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营造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一是,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建立一套民主管理制度,并嚴格地贯彻落实。二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具有管理天赋的学生,创造机会培养、锻炼其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产生班级的领导班子,让学生自我管理、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三是,教师要善于通过榜样学生的示范作用来带动集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再通过集体的舆论力量作用于每一个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转变教师班级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班级管理素养
   第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入职、在职培训必然少不了。这就要求政府要将教育经费落到实处,保证经费使用的透明化、制度化,细化教育经费的具体用途,并定期进行回访、调查,确保教师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
   第二,学校要注重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将新鲜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学校中,鼓励教师敢于尝试开放式、多样式的管理办法;要积极促进教师之间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和分享,给年轻教师创造经验借鉴的机会,使其在班级管理中少走弯路,尽快抓住管理班级的要领;要重视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学校中应时刻渗透和弘扬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讲座、学习报告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向教师传授民主、科学的管理办法,使教师学有所依,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改革学校班级考核制度,创新学校班级管理策略
   第一,学校在进行班级、教师考核时,要注意转变唯成绩论英雄的理念,注意从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落实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学校要重视完善评奖评优制度,给予教师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敦促教师不断奋斗,向优秀迈进;要为教师创设轻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教法、管理办法;要鼓励教师积极建言献策,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开辟途径,使教师的诉求有发声的渠道、解决的路径,切实保障教师的权利。
   (五)完善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长远的作用。双方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行动上予以落实,促进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幼儿园要在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对接小学的教育节奏;小学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调整教学思路,予以关心和引导。
   第二,要统一多方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应统一认识和步调,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创设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六)加强家校合作
   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强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拓宽了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话、微信、QQ等软件与家长建立联系网,也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形式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帮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情况。此外,教师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家长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家校同心,共同管理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低学段的班级管理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长期累积下来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其中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创新协作,需要密切联系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出一系列的探究和改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农村小学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我的班主任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赵艳荣.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5).
  [3]隋丽敏,苑璞.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8(19).
  [4]李荣国.农村小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11).
  作者简介:郑明悦(1998.5— ),女,汉族,山东莱芜人,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