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园艺专业《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对园艺专业的《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这门课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进行分析,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了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园艺专业 改革实践 植物生长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是高职园艺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是把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和《生态学》有机整合成的一门课。这门课主要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与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这些生态因子,进一步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同时,对后续开设的《观赏植物》、《花卉学》、《花卉生产技术》、《花卉应用设计》、《植物栽培与养护》、《草坪学》、《果树栽培》等专业课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高职教育很多方面还保留中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园艺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1《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和《生态学》五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成的一门新课,内容多,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系统性差。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足30%,实践课主要是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从来理论上讲解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与植物的实际生长状况联系较少。
  1.2教学方法
  我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的第一批大中专院校,2004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近2/3是中年教师,他们刚进入学校时的教学对象是学习成绩好,理论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中专生。而现在的教学对象是高职生,50%是通过高考的统招生,50%是通过分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还习惯于中专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进行抽象性的理解和记忆。实训课主要是老师针对具体内容演示,操作,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而且无法掌握植物最终生长的状态。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无法有机联系起来。
  1.3考核形式
  对于专业课教学,分理论教学和综合实习两部分,课程学习结束后,要分别对理论教学内容和综合实训进行考核,计入期末成绩。但在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这门课没有综合实训,所以,只有按照传统的平时分:期中成绩:期末成绩3:3:4这样的比例来核算课程成绩,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现在的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导致卷面成绩较低,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认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2课程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我院坚持“立足林业生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走“立德为本,特色发展,学有所专,知行合一”的新型办学之路。园艺技术(花卉方向)专业是我院重点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园艺专业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园艺生产和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我们不仅对在校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也对毕业生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在校学习的体会;同时对花店、苗圃、实训基地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到社会上对园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我们提出了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2.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而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用大量的资料、图片和视频作为教学的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生态因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植物产生的具体影响;利用视频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理解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掌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更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2教、学、做、考相结合
  2.2.1课程内容调整
  教学改革前期,首先编制了《<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和《<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教学大纲》,对每一部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进行了详细安排,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接近60%。对各生态因子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的学习,不仅了解每个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不可替代性,各生态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要了解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生态因子同时对植物产生作用,植物的生长状态是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2.2教、学、做相结合
  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观察校园内和附近蜀山森林公园的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的生长状态,再介绍植物生长发育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人为调控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生态因子,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调整开花时间,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利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演示,使进一步掌握操作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分组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对于不同的结果,可以相互探讨,总结出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不同状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目标,我院建立了国家级园艺实训基地;校内建有综合实训的实习苗圃、温室和组培室;在安徽林业高科技示范中心、安徽省花卉科技示范中心、佳州生态园等地设有校外实习基地。   2.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余时间,学生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分别参与学院苗圃管理,温室植物管理和养护,还有的同学到附近的一些花店兼职。同学们在亲自管理养护植物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的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通过调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学生还自己动手配置营养土和营养液,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同学们自己养殖了一些日常家庭花卉,利用节假日到附近的旅游景点售卖,可以了解到大多数人日常家庭中栽培的花卉类型。每届毕业生都有到袭人花店实习,可以了解到节假日期间,需求量较多的花卉种类。这样,同学们可以有目的地通过调控影响植物开花时间的生态因子,调节植物的开花时间,使得大多数植物能够在供应量较大的期间开花。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培育各种植物,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院每年举行植物识别,插花比赛等项目技能大赛,同学们积极参与。2017年、2018年、2019年组织同学参加了安徽省大学生植物标本大赛,取得了4个二等奖和8三等奖;201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插花艺术项目,获得1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2.2.4综合考核
  2017年下半年,国家取消林业行业特有工种林木种苗工和花卉园艺师的资格考试,园艺专业就没有了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法。为了检验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践能力,记录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同学们在各种实训和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额外进行加分。然后期末再利用试卷,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情况进行考核。最后得出综合結果,作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成绩。
  3结论
  通过努力和不断的实践,使得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胜任园艺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都有毕业班同学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入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我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得到极大好评。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深受学院发展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但学院的生源和学习环境已经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要改变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多余相关院校交流,吸取其他学校好的教学经验;多进入相关企业,逐步形成产教研相结合的观念。了解高职生的特点,他们虽然学习基础差,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所以我们应该借助于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但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午。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编号2017jyxm0821)。
  作者简介:罗劲松(1971.7-),女,汉族,安徽怀远人,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植物环境。
  参考文献
  [1] 关继东,朱志民.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 梁文杰.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40-342.
  [3] 史小玲,顾建中,乔乃妮.高职专业《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0(04):144.
  [4] 左丽娟.园艺技术专业《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改革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4):88-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