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聋生健康心理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文章阐述了聋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聋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然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聋生健康心理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聋生;健康心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78-02
  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了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大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为“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且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因此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问题值得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和研究。
  人的思维是语言的直观反应,聋生听力缺失,阻碍了他们正常的语言和思维发展,造成了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困难,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基础,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大环境下,尤其需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在了解聋生身心特点的同时,把握聋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为聋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其阳光、自信、健康的终身素养作出探索。
  一、聋生的心理特点及原因分析
  聋生自我意识强,由于身体残疾,语言障碍、认识活动和思维发展受到局限,他们的生理年龄增长与心理年龄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有的相差较大,从而产生了自卑、缺乏自信、自私自利、少有学习动力、懒惰、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定等诸多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较正常学生慢,部分心理出现晚于正常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普遍低于正常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构成聋生以上心理素质的原因与聋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究其自身,聋生因为生理缺陷,没有语言接收,知觉信息不完整,从小生活相对封闭,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部分聋生到成人都没有明确人生目标,没有上进心,零碎的认知使他们对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一知半解”,导致遇到困难容易自暴自弃、懒惰退缩等。家庭方面,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愧疚补偿心理,使家长对聋生过分溺爱、迁就,包揽一切,导致聋生从小养成胆小、任性、娇气、依赖、自私等行为意识。有的家长则有“包袱”意识,如果生下第二个健康孩子,就会放弃或淡化对残疾孩子的教育培养,把重心放在健全孩子身上,企图让健全孩子将来承担起照顾残疾孩子的责任。殊不知,残疾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因为教育的缺失引发心理上的诸多问题,比如孤僻、主观、冷漠、自卑、难沟通等,反而会给将来造成更大的“麻烦”。学校层面,出于安全考虑,校园封闭式的管理使聋生的交流对象仅局限于聋生之间,聋生与外界社会的正常交往能力得不到自然培养,导致聋生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如果再加上一些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的师生沟通方式,青春期聋生的逆反心理会随之而来。步入社会,作为弱势群体,聋生出了校门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使聋生备受心理伤害,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失衡,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
  二、探索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聋生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一般都有十余年之久,他们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在学校,本着发展聋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在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策略方面可以作如下探索。
  1.了解聋生身心特点,遵循聋生身心发展规律,为聋生建立心理档案,实现特殊儿童个别化建档
  聋生在感知觉方面表现为听觉缺陷,导致信息接收加工不完整、依靠视觉优势补偿,所以认知比较主观片面。聋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形成和发展都晚于常人。想象记忆优于单纯词汇记忆,并且记忆效果比较牢固。聋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半通过列举方法去记住概念,无法从内涵角度理解,所以对抽象语言和词汇记忆理解有困难。聋生的缺陷障礙造成他们的成长比常人要遭遇更多的压力,屡遭挫折后容易自卑自轻。有的聋生为补偿失败会通过乱喊乱叫、手舞足蹈等过激行为来引起别人注意;有的聋生则以退缩、胆怯的态度来逃避压力,个性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了。
  聋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之差,对挫折心境的适应机制和抗拒能力之弱,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聋校教师,我们必须运用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运用积极行为支持,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缓解学生压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特殊学生的高差异性特点需要我们为每个聋生建立起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别档案,有意识地记录他们每一步的成长和进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分析聋生发生的心理现象时,我们不要简单归因,要多作假设、全面分析和多方联系。只有弄清问题的形成原因,并结合聋生个性特点才可能提供有科学依据的教育和帮助。
  2.日常教学,以日记为载体,诉诸笔端文字抚慰聋生单纯心灵
  日记是聋生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是反映聋生心理活动的主要“窗口”,聋生每天写日记与教师笔谈交流一直是聋校教育的重要抓手。以日记为载体,教师对聋生进行思想交流、心理沟通、问题疏导,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不少聋生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各种问题的。家长由于孩子残疾,在生活中常常充满了困惑、不满、自卑或暴躁等情绪,这直接影响到聋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聋生生活在无声世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思想沟通,是非辨别能力差,需要给予正确引导。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将内心深处感受到的那些强烈自卑感、幽怨感及烦恼、困惑等形成文字,宣泄于笔端。从日记中,教师会得到了许多信息,需要及时给聋生以“心灵的抚慰”,做些温暖的心理疏导工作,教给他们排解烦恼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以达成家校共识。有的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中经常会产生矛盾和不适,教师在其日记中的劝导、提醒和指点可以帮助他静心反思,缓解矛盾,许多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得以改变。日记让教师走进了聋生的心理世界,成了聋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成了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又一途径,避免了许多不良事件的发生。教师的及时沟通、调解也会逐渐改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家长正视现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孩子做出很好的榜样。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我們还可以尝试采用微信、QQ等自媒体联系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理辅导。这应该也是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抓手。
  3.开设多样健康活动,全方位活跃聋生的身心
  聋生虽然听不见或听不清,接收外部信息残缺不完整,但是他们一样好动、好奇、爱表现,他们一样喜欢和大家交流沟通,他们一样拥有融入社会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学校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在课余活动组织中开设多样健康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调动聋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全方位锻炼和活跃聋生的身心。
  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聋校教材里总有诸如《让座》《谁勇敢》《保护小树苗》等课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使聋生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提升聋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又如,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可以利用绘本故事、科普读物、科学小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教学,扩大聋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同绘地球家园”“袋鼠接力跳”“三人篮球赛”“趣味体育比赛”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有利于聋生之间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活动能力。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活动组织,只要我们坚持从聋生心理特点出发去组织、去开展,聋生的身心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锻炼、提升,这样的课内外教学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4. 运用榜样的力量,锻炼能力,培养聋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责任感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聋生的榜样有不少,远的如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聋人舞者邰丽华的事迹,近的有我们自己学校已经毕业的学姐张海燕的创业事迹,还有一些电视节目如《朗读者》第二期天津听障者杨乃斌的成长经历,《经典咏流传》中用手语舞蹈舞出《梅花》的励志女孩汪伊美的故事等。这些优秀的事迹传递给聋生一种正能量,鼓励聋生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积极心理状态。特别是正处在青春期成长比较迷茫的聋生,受到这样正能量的教育,会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动力,树立起信心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自强自立的榜样固然值得学习,自爱自尊的健康心态也一样需要培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聋生和常人一样都有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除了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还应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参加助残日活动和作品成就展示活动等形式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和反哺教育。鼓励聋生去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护家人、朋友、同学,用自己的所学去回馈社会,使他们找到工作中的成就感,被认可被尊重,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核心素养“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培养聋生健康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存能力是每个特教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我们需要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个聋生的心灵,用微笑和鼓励去增强他们的信心,用平等和尊重的心理去感化他们脆弱自卑的内心。总之,培养聋生健康心理是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是每个特殊教育教师以及每个特殊孩子的家庭共同的愿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特殊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教育,引导和培养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成长为自立自信自尊自爱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张文京,严小琴.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理论、计划、实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2](美)丹尼斯·博伊德,(美)海伦·比.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3版)[M].夏卫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孙晓娟(1974—),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听障语文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