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稳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门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条件,可以随时随地展开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目前社会上风行的短视频恰恰可以满足这一教学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为学生讲授知识点,也就是采用微课模式。对此,教师应该透彻了解微课模式,再从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学生知识点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传承优良教学资源几个角度出发,合理应用微课技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模式;运用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自身在课堂上讲授单个知识点或多个相互联系知识点的场景运用拍摄工具保存并分享到与学生共享的资源平台上,便于初中生在课余休息时间进行观看。学生还可以将观看过程中理解困难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或单独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最终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微课模式实施的具体要求,再做到对其合理应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动微课应用的策略
   (一)保留自身教学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与人交流模式,教师也应当如此,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开拓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首先,一个人按照自身熟悉且适应的模式做事会格外得心应手,也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教师也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课堂教学往往可以发挥出最佳水平,得到较高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1]。因此,在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保留自己的特点,使自身的微课视频与众不同,并且脱颖而出吸引初中生观看学习的欲望。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微课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学生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和管教,即可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语文知识水平。
   (二)实现课堂情境结合
   微课的拍摄背景往往只是千篇一律的黑板和讲桌,学生观看微课的工具也大部分是手机或电脑,其课程背景和播放模式都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学生对微课学习兴趣的减退,从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因此,教师在微课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情境化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初中语文的丰富世界[2]。
   比如,在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文言文的知识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文言文的情感与背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穿越古今的思想共鸣。同时,教师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历和思维,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建学生熟悉或能够马上了解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氛围中,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习惯。
   (三)深化课堂内外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短短四十五分钟之内,教师更应该从课程学习前、课堂教学中和教学结束后这三个阶段同时着手,推动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对于一些内容较多或含义难以把握的文章,学生很难仅靠课堂时间对其掌握透彻,需要对这些文章进行有效的预习,在此教师可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文章的教学重点,并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方便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有助于课堂学习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含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而学生在知识复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课后复习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会产生时差,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实现高效率的课后复习。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动微课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主要采取教师一對多的教课模式,在教学任务紧张的时候还会出现应试教育中经常发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些枯燥乏味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逐渐消磨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浇灭学生内心中求知的火苗[3]。同时,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起到被动聆听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氛围较为凝重,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也造成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较差,教师难以通过课堂反馈正确把握学生对初中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造成教师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异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微课视频往往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成为教师最得力的教学工具。微课教学模式中大量知识点的讲授也可以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眼界。同时,在严肃紧张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入十几分钟的微课教学,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在学生容易走神时给予学生最能吸引注意的关注点,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专注度。同时,幽默风趣的微课视频还可以调动语文课堂氛围,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也是宣扬我们母语文化的重要学科,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为学生其他学科及在社会中与人沟通交流打好基础。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中存在部分章节知识点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然而,在传统初中语文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仅仅是教材课本,这类纸质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内容形式也较为单一,难免会造成初中生接受知识范围狭窄的问题,使学生对大多数语文知识点的掌握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较为粗浅的程度。而学生理解能力提升缓慢,也会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的课程学习进程中越来越难以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4]。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因为微课视频的录制和发布所耗费的时间要比实体纸质教材编写的时间短得多,因此微课教学往往可以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实现对包含社会热点问题的知识点的讲解与学习。与此同时,微课教学视频种类丰富,除了纸质教材包含的文学名著和诗歌古文阅读,还可以包含现代流行文学的解读。由于课本大多收录了中外大师的文学著作,而初中生的心理年龄和社会阅历都还不够成熟,很难正确把握这类文章的内涵,无法达到对情感的有效引导。所以学生可以在微课教学中先对比较好把握作者思维想法的文章进行解读,然后再慢慢由浅入深,实现对难度较大的文章含义的解读,达到提高自身理解能力的目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能顺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走,很少有时间或机会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学的“学习机器”。然而,现代社会的环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和能力,他就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最终被社会、时代所抛弃。
   一个人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锻炼而慢慢养成的,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生不应该被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枷锁内。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融入度。同时,由于微课往往会对一到两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解读,所以教师在播放微课视频时可以在适当时间点暂停播放,为学生设置悬念,并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独立思考问题,也可以选择与同学进行沟通探讨,实现彼此间的思维碰撞。当然,不论应用哪一种推动微课教学模式的方法,教师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新时代的初中生。
   (四)保持传承优良教资
   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未普及的过去,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相互交流主要依靠于各类教学研讨会。然而,教学研讨会的举办时间往往存在很长的间隔,其活动形式也难免逐渐固化,难以真正实现教师之间关于教学资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探讨。最终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难以大范围流通、交流,教师的获益有限,继而对学生的帮助也受到限制。同时在一些资历深厚,教学方法优秀的老教师退休后,其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都难以复制,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
   而微课教学模式逐渐推行后,模范教师的精彩讲解均可通过微课的方式保留下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教师以往的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同时,在多媒体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优秀的教资的流传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所学校,而是可以在全国、全世界进行资源共享。这也解决了部分偏远地区及教育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不足而造成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实现双向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所以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教育部门发展微课教学模式的号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有效推动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实现优秀教资共享,最终高效完成初中語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47.
  [2]吴莹.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旬刊,2015(12):111.
  [3]季小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3):25.
  [4]徐桂娥.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6(3):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4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