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鲢鳙鱼增殖放流效果的几个关键环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科学地实施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如果对放流鱼类或放流区域环境认识不足,盲目地开展增殖放流,不仅严重影响放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甚至可能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增殖放流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规范增殖放流每个环节,对于推动增殖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荡湖;鲢鳙鱼;增殖放流;放流效果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47
前言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研究和放流实验,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1]。虽然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开展已久,但是放流各环节关键技术及后续效果评估等基础研究明显滞后,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放流到底放什么、放多少、在哪放、何时放、怎么放等,普遍以经验为主,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增殖放流应用技术,也没有对放流后的效果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长荡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泊之一,总面积85km2,以长荡湖连续多年放流实践为基础,研究并总結了增殖放流各环节中的注意点及关键点,现对鲢鳙鱼增殖放流关键环节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1增殖放流关键环节
11放流品种的选择
增殖放流的品种主要包括杂食性、滤食性、肉食性及草食性鱼类,放流品种的选择应从湖泊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程度、浮游生物量、水生植物量等几方面考虑。长荡湖属于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浮游生物充足,水草较为匮乏,根据这一现状,选择了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作为放流品种。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将浮游生物吸收和富集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逐步转移到滤食性鱼类体内,并通过渔获物的形式移出水体,有效降低水质中氮、磷含量,减少该水域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2放流规格的确定
苗种的规格对放流后苗种的成活率有着直接影响,苗种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然而,在放流资金一定的情况下,放流苗种的规格越大,苗种数量则越少。理论上讲,最佳的放流规格应该是苗种放流存活率较高的最小体长。为探索适合长荡湖放流的最佳苗种规格,选择5种不同规格的夏花,重量均为1kg,放入放流区域暂养区网围内暂养,每天捞出死亡鱼苗,对5d内自然死亡鱼苗的规格和数量进行统计,5d后未发现有死亡鱼苗。因暂养区内无敌害生物,为更加准确反映苗种在空白水域的存活情况,根据文献资料,结合长荡湖放流区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规格的夏花分别设置了被捕食系数,最后统计夏花有效放流数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cm/尾规格的夏花,虽然尾数高达1920尾,但其存活率较低,放流2d后该规格的夏花死亡率接近50%,有效数量较低,仅有499尾;3cm/尾规格的夏花有效数量最高,达到596尾;4cm/尾规格的夏花次之;相比较而言,6cm/尾规格的夏花成活率最高,但有效数量最低。试验结果显示,苗种并非放流数量越多,其有效数量就越多、效益就越大,只有在规格和数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实现放流效益最大化。根据这一结果,确定了3~4cm/尾为夏花最佳放流规格。冬片因其规格较大,成活率高,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为获得较高放流数量(尾数),在冬片选择了规格相对较小的20~30尾/kg作为冬片放流规格。
13放流区域的选择
放流区域选择是否合理对放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个饵料丰富、敌害生物较少、水环境稳定的放流区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2]。放流水域的选择应避免在进排水闸附近、码头密集区及排污口下游等。长荡湖每年的放流区域选择了湖中心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区域内水环境稳定、敌害生物少、饵料资源丰富、水面开阔,且全年禁止一切捕捞作业,同时又可产生均匀的放流辐射效应,是放流苗种栖息生长的理想场所。
14放流时间的选择
放流时间的选择是决定放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进行放流,对苗种放流后的成活率有很大影响,放流时间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避开汛期与恶劣天气,汛期因雨量大,水流速度快,水位不稳定,苗种容易被冲走导致大量流失;放流还应避开暴雨或台风等恶劣天气,苗种抗风浪能力差,恶劣气候会导致苗种大量死亡。结合封湖禁渔的时间,目前绝大多数湖泊都建立了封湖禁渔制度,取这一时间段放流可有效杜绝偷捕、误捕现象发生。水产苗种的产出时间,如夏花5—6月份产出,只能在这一时间段后进行放流。水体温度保持在5~10℃,即冬末春初,这种温度条件下有助于提高放流品种的存活率[3],且水位低而稳定,是苗种放流的最佳时间。长荡湖封湖禁渔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7月31日,长荡湖每年鲢、鳙鱼放流分为夏花与冬片2季放流,夏花放流时间一般为每年7月初,冬片放流时间为每年1月初。
15放流量的确定
要实现放流效果最大化,确定合理放流数量显得尤为重要。放流数量主要取决于放流区域水体的供饵能力,即渔产潜力,同时又与放流苗种起捕规格、回捕率等因素有关。合理放养量计算公式:
S=F×rW×k[4]
式中,S为合理放养量,F为渔产潜力(kg),r为渔产潜力系数,W为捕获平均规格(kg),k为回捕率。
以长荡湖2016年放流为例,《长荡湖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显示放流的鲢、鳙鱼被捕获平均规格分别为04kg、05kg,回捕率分别为2061%、1316%,通过渔产潜力估算结果可知,放流区域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渔产潜力分别为1720485kg和842839kg,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渔业,若渔产潜力系数设为渔产潜力总和的60%[5],则长荡湖翌年鲢、鳙鱼苗种合理放养量应为: 鲢鱼放养量S1=F×rW×k=1720485×0604×02061=125217万尾
鳙鱼放养量S1=F×rW×k=842839×0605×01316=68486万尾
即鲢、鳙鱼合理放养量分别为125217万尾和68486万尾,鲢、鳙鱼放养比例18∶1。
16苗种野化训练技术
苗种死亡分为放流前死亡和放流后死亡,增殖放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在于苗种放流后死亡率很高。人工养殖环境因其饵料充足、水位稳定、敌害生物少,与自然水体环境差异较大,如果鱼苗不经过野化训练直接进行放流,会导致其无法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因此,放流前模拟自然水体环境,对苗种进行野化训练十分必要。为比较不同野化训练方式对放流苗种成活率的影响,放流前,通过拉网、冲水、食性驯化、暂养等措施,对体长4cm的鲢、鳙鱼夏花和10cm的冬片苗种分别开展了相应的野化训练。为模拟自然水域环境,将训练后的苗种投放于放流区域内的暂养区,分别统计了不同野化训练后的苗种5d内相应的累计死亡数量,结果见表2,通过比较对照实验,分析了不同野化训練方式对苗种成活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苗种未经野化训练(第1组)直接放流其成活率较低,鲢、鳙鱼夏花成活率分别为625%和716%,冬片成活率分别为880%和893%,而经过拉网锻炼、冲水训练且食性驯化的鲢、鳙鱼夏花及冬片成活率分别为862%、903%、947%、957%,夏花成活率提高约20%,冬片成活率提高约6%。可见,野化训练对苗种成活率影响很大,夏花尤为突出。实践证明,苗种通过野化训练,可提高其游泳能力、耐氧能力、捕食能力、食物转换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存活率。
17苗种装运及投放
苗种装运直接影响着成活率的高低,如果装运不当,苗种会因机械性损伤或缺氧而大量死亡。鲢、鳙鱼耐氧能力差,苗种运输前要进行2~3次拉网锻炼,并进行困箱处理。苗种运输采用活水车(陆地)结合活水船(水面)的方式,苗种装运前要用30~40mg/L高锰酸钾清洗鱼箱内壁,对鱼箱进行消毒处理。苗种装运时,先将活鱼箱加水至总容积的60%~70%,然后将苗种装入箱内,再加满水。运输密度可根据苗种规格和运输距离而定,夏花运输密度控制在15×105~20×105尾/m3,冬片运输密度为150~250kg/m3。[JP]如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时间长,则运输过程中每隔1h还需检查1次鱼箱是否缺氧,以便随时调整充氧强度。苗种运输到指定码头后,卸载至活水挂桨船内,苗种装卸时做到“轻、快、细”,严禁高空直接倾倒,避免苗种因机械性损伤而死亡。水面通过挂浆船活水运输,运输至放流水域前采用2%~3%的食盐溶液对挂浆船内的苗种浸洗5~8min,进行消毒处理。到达放流区域后,选择顺风一侧进行放流,放流时动作要轻缓,尽可能贴近水面且分散投放水中。
18放流效果评估
评估增殖放流效果是增殖放流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重放流,轻评估”是放流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放流效果评估,可以改进放流策略,及时调整放流数量、品种比例、放流规格等,避免无效果的增殖放流现象发生[6]。在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指导下,长荡湖放流后采用跟踪调查、走访调查、社会调查及捕捞日志收集渔业数据,并通过水质监测及理论推算等方式,测算不同时期放流的鲢、鳙鱼资源密度、平均规格及丰满度等生长指标,统计鲢、鳙鱼累计捕获情况,分析这2种放流鱼种的累计回捕率,最后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即利用渔业资源增量、蓝藻消耗及氮磷输出量、水质改善情况评价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根据放流苗种捕获总量、捕捞收入、放流投资回报率评价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通过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湖区和谐稳定、渔业管理能力及决策水平评价增殖放流的社会效益。
2结束语
增殖放流是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极其重要的手段。在现有的科研和实践基础上,还应深入开展渔业资源本地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放流区域水生植物、鱼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资源量,摸清自己的“家底”,不断调整增殖放流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增殖放流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树亮.影响人工增殖放流效益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J].科学养鱼,2018(03):14.
[2]陈睿毅,楼宝,詹炜,等.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探讨[J].河北渔业,2014(05):52.
[3]张胜宇.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选择与放流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6(03):22.
[4]王信海,丁辰龙,姜爱兰,蔺玉华.龙虎泡秋季浮游生物组成及渔产潜力评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49.
[5]何俊,谷孝鸿,王小林,等.太湖鱼类放流增殖的有效数量和合理结构[J].湖泊科学,2012,24(01):106.
[6]潘绪伟,杨林林,纪炜炜,等.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04):238.
(责任编辑贾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