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创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区块链技术作为整合相关数字技术下的去中心化、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已经受到众多行业的青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同样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核心技术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以及高度信任等特征不断促进教育生态的创新型发展,形成互联网+教育生态的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教育新模式;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已成为战略性前沿技术,数字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的关联已经逐步转向万物互联演变,区块链技术备受各行业关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
1区块链数字概念和特征
基于数字技术的“区块链源于数字货币——比特币,是一种把区块以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数据结构”。由于区块链特殊技术运行原理及数据构成形式,使具备了一下几个特征: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以及高度信任
去中心化特征。区块链技术能够把数据备份在网络中的任何节点处,网络点处地位平等共同维护数据,数据不会因为某个节点的故障影响传输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共同维护的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
共识机制特征。共识机制使得区块链应用中便无需依赖中心机构来鉴定和验证某一数值或交易。共识机制可以使网络数据达到统一,保证网络数据的高备份性质,在高速传输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能够较好的保护网络数据,从而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可追溯性特征。区块链中的链式区块结构带有时间戳的数据信息,当数据被访问和调用的同时,可以提供数据追溯和信息验证。区块链特有的密码学关联方法,提供点对点区块之间相数据信息可相互追溯功能。
高度信任特征。区块链技术具有开源、透明的特性,系统内的存储调用规则和数据内容全网络都能知晓,这也就形成区块链自我约束算法的信任关系。网络数据依据数字签名技术进行验证执行各节点间的数据交换,保证数据信息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降低了系统的信任风险。
区块链技术体现了数据信息供应结构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及体系结构也备受教育界关注。因此,区块链技术新推动艺术设计教学的变革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可能,其将会改变教育组织结构的固有形态,影响着学习者从单一的学校教育服务供给向个性化学习定制的演变。
2区块链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区块链技术变革下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变正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元的供给主体、多样的供给方式、协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教育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
区块链改变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模式。区块链技术将集中教育模式打破,重点改变高校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融入了线上线下非课堂环境下学习教育。新时期大规模MOOC、在线微课、线上资源空间和论坛学习空间等学习方式,为区块链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提供技术理论的支撑,“区块链技术允许对高等教育进行彻底的去中心化和分拆”,可以轻松实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对接。
区块链提供艺术设计教育的数据永存。区块链技术提供资源共享性的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数据提供了诸如云空间、大数据库等多元化存储空间,当本地教育系统崩溃时,仍然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存储的相关区块链数据开展修复和调用,这根本保障了艺术设计数据安全性和长久性。
区块链具备艺术设计教育的数据可溯。艺术设计数据资源的版权备受业界关注,区块链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的版权安全提供保障。大学生在线访问网络数据空间和个人的艺术设计作品在网络空间中存储,既具备的多点下载条件也提供了数据信息的版权安全,同时更是在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过程中,留下网络数据验证痕迹,这为日后的版权纷争提供的数据。
区块链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的交互学习。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脱离不开计算机数据计算,传统课堂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开展数字模型设计后,需要在本地机器开展渲染计算,通常这样是耗时耗力。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网络渲染平台提供渲染功能,大学生只需要提供数字模型,利用网络渲染平台获得理想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构成了互联网+教育生态模式。
3结语
今后,区块链+教育生态将必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课堂学习主流模式。区块链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数字科技应用教育研究的具体体现,也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目前以互联网、教育云等为代表的的学习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将会成为教育界共识,区块链+教育生态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互联网+生态型教育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区块链技术,教育的真正变革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9).
[2]冯熳,陈琳.区块链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新兴技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06).
[3]杨现民,李新,吴焕庆,赵可云.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与现实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194.htm